陕西黄陵: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
发布时间:2024-07-29 09:59:4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乔沐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共100个,陕西黄陵县成功入选。
乡村振兴包括五个方面的振兴,分别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这五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的总体框架和目标。
南峪口村、隆坊镇、新城村这三个“点”,是黄陵县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的缩影。
南峪口村:满目皆绿惹人醉农旅融合绿生金
水绕山、山抱川,天幕如盖,帐篷点点。走近黄陵县双龙镇南峪口村,便听得阵阵欢声笑语,孩童在河边戏水玩闹,大人在帐篷中喝茶畅谈,放眼望去,山连山满目皆绿,深呼吸,拥抱自然让人身心轻松。日暮时分,烤肉飘香,亲友围坐,笑语盈盈,好一派惬意时光。
近日,南峪口村“半日闲”露营基地火热“出圈”,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来村子品茶、吃烧烤、体验山水田园生活,村党支部书记吴晓明心想,这条联企兴村的路子走对了!
南峪口村是传统的农业村庄,村民以种植玉米、中草药为主,村集体经济发展单一,难以形成规模。但南峪口村有自己的优势,青山绿水生态环境好是最大的资本,又位于黄陵矿业一号煤矿和二号煤矿之间,企业职工、镇区居民来村子都很便利。所以,当镇政府将发展露营的企业和计划引入时,镇、村、企业一拍即合。
村子以土地入股企业,为企业提供水、电、卫生等基础保障,企业发挥经营优势,盈利按约定比例分红给村子。说干就干,平整场地、铺设草皮、安装帐篷、购置桌椅、营造氛围,开业前的一系列工作都很顺利。6月初开始营业后,生意出人意料地好,尤其端午假期期间,每日营业收入过万。
“我在露营基地做服务员,每天下午3点才开始上班,上午还能去自家地里料理农活,啥事都不耽误,就能多挣一份工资。”村民李群侠高兴地说,“村里来的游客多了,我们自己生产的黑木耳、蜂蜜等特产销量也上去了。”目前,该露营基地已在村子雇用10人做服务工作,大家利益捆绑在一起,心就团结在一起,干劲十足。
“露营基地正在建设萌宠乐园,还计划建水上乐园和攀岩基地。再加上村里原有的民宿、农家乐、设施大棚,已经能够满足游客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多项需求。”吴晓明说,“前段时间,陕西青年学院的师生来村里研学时,对这里的生态环境和热情服务赞不绝口,离开时都说会带家人朋友再来。”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南峪口村打造沉浸式生态田园体验基地,是双龙镇推动农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南峪口村以西20公里,黄陵县汇研智勇餐饮服务有限公司以企业搬迁后闲置的办公场所为基础,改建成研学团建基地,不久前开始营业。基地内餐饮、住宿、购物等基础设施配备完善,篮球场、羽毛球馆、乒乓球室、篝火晚会广场等运动娱乐设施俱全。
“在双龙镇研学团建,可以到陕西黄陵森林公园领略自然风光,可以到索洛湾村聆听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柯小海讲乡村振兴故事,可以到小石崖革命旧址感受红色文化,可以到黄陵矿业二号煤矿参观煤矿智能化开采,研学团建可开展的活动丰富多彩。”双龙镇副镇长张一恒介绍道。
乡村游、亲子游、周末游、研学行、户外运动,双龙镇发挥生态优势、地理区位优势、营商环境优势,打造了集农业生产、研学教育、餐饮住宿、观光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休闲模式,不断推动农旅融合向纵深发展。
隆坊镇:乡村振兴正当时好事连连“鹿”增收
今年以来,黄陵县隆坊镇在抓好苹果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梅花鹿产业链。目前,全镇已有迂家塬、牛夫咀、段塬、汤中淆等7个村发展了鹿产业,并积极对接鹿产品深加工企业,推进一二三产融合,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户增收渠道。
近期,隆坊镇梅花鹿特色养殖产业喜事连连,迂家塬村的黄陵县绿篱笆畜牧养殖有限公司,迎来了鹿茸收割季,当下市场需求紧俏的情势,让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有了看得见的希望,摸得着的实惠。与此同时,隆坊镇强村行政村丰乐园小组村民刘小俊同样好事不断,他是村上第一个发展梅花鹿庭院养殖的家户,今年46岁的他之前一直勤勤恳恳只经营着自家的10亩果园,没想到顺带养殖的梅花鹿短时间内连产三崽,让他家梅花鹿总数迅速增加到14只,家户养殖梅花鹿的效益远超自己预期,让他倍感欣喜,也引来了周边众多村民观摩,不少人向他请教养殖经验,也想发展梅花鹿庭院养殖。“鹿是四月二号拉回来的,拉回来是成年鹿,这十个母鹿下八九个鹿崽没问题,一个鹿崽赶过年卖个五千块钱,卖四万多块钱,公鹿茸已经割了,我觉得这个养鹿和果园也不冲突,我在经营果园的同时带着把鹿也就养了,这给家庭带来不少收入。”刘小俊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隆坊镇紧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将特色养殖、加工与全镇苹果主导产业结合,联合推广,以贯通全镇的梅花鹿养殖产业为纽带,让群众在产业增收致富路上“鹿鹿”畅通,好事连连。
隆坊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张中华说:“今年县上的政策补贴政策非常好,所以农户的养殖积极性很高,我们有农户庭院养殖、村集体合作社养殖,还有企业养殖。同时政府正在积极对接梅花鹿深加工企业,我们想通过养殖深加工形成全产业链条,全面赋能乡村振兴。”
新城村:一碗棍棍面走出乡村振兴兴旺路
青山环抱,绿水相依,沿着蜿蜒整洁的黄五路川道由东向西出发,驶入黄陵县店头镇区的第一个村庄便是新城村。近年来,新城村将美食融入乡村振兴中,凭借着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腰子棍棍面特色品牌,走出了一条“美食+旅游”的特色发展道路,让美食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临近中午,新城村面香源饭店内,食客们络绎不绝。“老板,来一大份火腿鸡蛋炒的。”“我们这里要三小碗肉丝的。”
“我卖棍棍面已经十多年了,是咱村上第一家。”老板周德正介绍,“石腰子就在公路旁,大车多,司机们就来村上吃面,好吃顶饱,久而久之我们石腰子棍棍面的名声就打出去了。”
棍棍面顾名思义,就是将面条搓成小棍子,经过师傅一拉一抻一甩一摔,拉长变细,然后揪掉面头,把光滑筋道的面条放入沸腾的热锅中,在锅里上下翻滚,捞出后倒入由豆芽、西红柿、青菜、鸡蛋等炒好的配菜中,颠炒几下,一盘红红绿绿、面里有汤、汤中有菜,冒着诱人香味的棍棍面便出锅了。
我是黄陵来的,老顾客了,有时间就会来新城吃面,吃起来特别劲道,这条街上吃了好几家,味道各有特色,好吃!”王先生对石腰子棍棍面赞不绝口。
“以前吃棍棍面的都是本地的,现在打出了招牌,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咱的面好吃不贵又顶饱,吃了都说好。”周德正笑着说:“每天的营收都在一两千,这就是在家门口把钱挣嘞。”
近年来,新城村围绕石腰子棍棍面乡土非遗美食,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和提质经营管理水平,着力打造石腰子棍棍面美食街区。实施主街立面提升工程,彩绘石腰子棍棍面主题墙画300平米,利用废旧瓦罐、农耕农具等打造景观节点30余处,实现了人文景致与生态环境有机融合。实施农村雨污分流工程,卫生改厕287院,天然气入户104户,巷道绿化亮化黑化2公里,公共服务设施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持续向好。成立棍棍面协会,统一制定商标和餐服标准,探索注册商标、打造品牌效应,为持续健康经营提供法律保障,推动石腰子棍棍面美食街区朝着标准化、特色化、精品化的道路发展。目前,棍棍面经营户由最原来的5家发展到现在的30多家,每户年销售额达50万元以上,带动村民就业42人。
店头镇新城村第一书记刘文杰说:“我们将更大力度发挥非遗资源在推动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转化非遗经济价值,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探索非遗+产业新路径,让非遗‘老手艺’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新城村不断延伸下游产业链,开发棍棍面方便食品,“红高粱”特色产品,建设集棍棍面现场体验、文化展示、文创餐饮为一体的文旅体验中心,在农业产业链各个节点寻找增值空间,让农业从“田间地头”产出,在“市场端头”畅销。同时,不断探索农文旅融合新格局,依托现有交通区位、发展基础和资源环境,持续放大棍棍面品牌效益,带动周边百子桥慢生活体验区、“高粱红了”特色农耕文化体验区、大棚果蔬休闲采摘区抱团发展、逐步打造集休闲采摘、美食品鉴、露营烧烤、情景体验等为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休闲旅游示范区”。
在石腰子棍棍面的带动下,新城村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美食+旅游经济为拉动消费和助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样板,走出了一条舌尖上的非遗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之路。(洪涛 通讯员:李刚 曹海军 王超 郝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