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古镇拾光团队:探寻古建风采,聆听乡村之声

发布时间:2024-07-30 09:40:0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严格

在当前国家大力推动文化自信建设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指引下,广东海洋大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古镇拾光团队积极响应号召,于2024年7月24日前往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罗源镇,亲自走访当地现存古建筑群,并通过采访两个村的村干部,深入探索古建筑旅游发展的潜力、现状以及挑战。团队成员结合现代旅游发展趋势,为当地古建筑旅游设计打卡路线并配套策划打卡集章活动。


铁坑村古建筑群俯拍景象  唐子茵/摄

漫步古建筑群,领略历史风韵:深度体验古建筑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

近日,“古镇拾光”团队来到石寨村。石寨村坐落在四会古邑边陲罗源镇,因其倚石山而得名,现已有500多年建村历史,是四会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队员们沿着村道深入,参观了当地的古代宗祠建筑——江氏宗祠。据罗源史料汇编记载,江氏宗祠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坐南向北,三间三进,面阔11.2米,进深30.2米,建筑占地面积338平方米。该建筑用砖和木头建造,屋顶是硬山顶式样,大门的上方刻着“江氏宗祠”四个大字,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檐板上的雕花、墀头(建筑构件名,指山墙伸出檐柱之外的部分)上的砖雕以及墒楣(门窗上方的横木,常作装饰用)上绘制的壁画。这些壁画有的讲述人物故事,有的描绘美丽风景。


团队成员出发参观铁坑村古建筑群  黄嘉玲/摄

随后,队员们继续沿着乡道来到铁坑村。铁坑村坐落在四清公路边,因建村时山坑边常有铁锈水流出而得名。铁坑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曾公祠堂始建于清朝末期,荣获2020年“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的称号,同时曾公祠堂也是四会市的历史文化名村。沿着村道进去,可以看到城中门楼有友善巷、团结巷、明礼巷、孝亲巷、互助巷、勤俭巷等。

除此之外,秀水书室、衍荣曾公祠以及闻乔曾公祠也是当地有名的古建筑群,为四会市文物保护单位。秀水书室保留了清朝私塾的建筑特色,室内的壁画、题诗保存完整;衍荣曾公祠和闻乔曾公祠则保留了岭南传统民居的特色——素胎瓦当、灰碌筒瓦,尤其前者修有镬耳封火山墙,后者修有人字封火山墙。博古脊上是灰塑的几何图案纹样,精致优雅。走进祠堂就能看到墙上贴着各样的壁画、木雕以及曾氏家训文化。队员们漫步在古建筑中,欣赏每一幅壁画、木雕以及一砖一瓦,品读古人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团队成员在曾公祠堂参观学习曾国藩家训  黄嘉玲/摄

聆听乡村之声,探索文旅新篇:深入了解古建筑文旅发展的困局与前景

除了亲自走访两个村落的古建筑群,团队成员有幸采访到了两个村的村干部。村干部们向队员们介绍当前乡村的发展状况。石寨村村干部赖女士表示,政府和村民都意识到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和开发古建筑旅游的必要性,并且有对古建筑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清洁。目前,政府已将同所书室和普田江公祠申报上第五批四会市文物保护单位,结果还未公布。铁坑村村干部温女士表示,村委对古建筑的建设保存了当地的文化底蕴和家教家风,并从2020年建成示范村后开始发展文旅业,但发展情况不够景气。她表示,希望有资金去进一步完善村民的房屋以及村里的基础建设。通过对两位村干部的采访,团队发现罗源镇在古建筑的建设发展中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难点——资金困难。资金短缺、技术不足的问题制约了当地对古建筑的保护和活化,在村干部看来,希望能有更多外来投资者前来投资发展,能够借助古建筑的历史故事以及独特魅力发展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团队成员采访石寨村村干部  吴思琪/摄

团队成员采访铁坑村村干部  吴思琪/摄

回溯走访之旅,构建文旅蓝图:深思文旅发展的创新路径

“古镇拾光”团队成员在实践中,先探索和了解当地古建筑旅游发展的局限性,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想法和建议: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加强宣传当地古建筑文旅业,让更多投资者看到四会市罗源镇的古建筑;设计旅游打卡路线,运用打卡集章的方式让旅客更沉浸式体验当地文化特色,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团队通过此次实践走访之旅,助力罗源镇古建筑文化走出四会市,被更多人看到。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实践,让罗源镇古建筑在新时代下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为罗源镇的乡村振兴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讯员:吴思琪、陈奕孜、赖羿霖)

团队成员在铁坑村古建筑前合影留念  黄嘉玲/摄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