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院学子逐梦“蓝色经济”

发布时间:2024-07-30 16:46:2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乔沐

辽阔的海洋是蓝色的粮仓、丰茂的牧场。近年来,莆田市立足独特的海洋区位,加快向海发展步伐,逐鹿“蓝色经济”。近日,莆田学院“青梦海扬”乡村振兴实践团赴莆田市秀屿区南日岛围绕海洋鲍鱼养殖、海洋体育产业、临港产业、海岛非遗等多项经济产业,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发挥高校优势,共逐海洋强国梦。

南日岛,山海兼优,资源丰富,是个以“渔”为主的乡镇。岛上不仅盛产有“南日三宝”之称的鲍鱼、海带、龙须菜,还有石斑鱼、龙虾、鳗鱼、黄瓜鱼、蟹、红毛藻等100余种名优水产品。2018年入选福建省首家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023年入选“全国和美海岛”。

校地共建打造蓝色育人平台

南日岛周边海域水流湍急、水质清新、水温适中,盛产鲍鱼、海带、龙须菜等海产品,是鲍鱼生长的绝佳环境。岛上鲍鱼,为中国鲍鱼主产区之一,因其品质优越而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莆田学院探索“产学研用”模式,与南日镇鲍鱼养殖基地共建,成为水产专业科学研究的海上实验室,为海洋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科研支持。

在海上鲍鱼养殖基地,随实践团一起走进鲍鱼养殖基地的莆田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闵志勇拿起一头鲍鱼,现场为同学们上起了一堂特殊的“海上思政课”。他分享了自己长达20余年的鲍鱼养殖研究历程,详细介绍了鲍鱼的基本结构、生命周期、不同季节的生长规律和南日鲍独特的科技养殖技术等知识。提到渔排,他说,南日岛鲍鱼养殖区内采用的是环保型树脂材料的渔排,这不仅是对海洋生态保护的响应,也体现了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纯朴的渔民,闵志勇说:“渔民们都是靠海吃饭的,长期与大海为伴,也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宽阔心胸,胜不骄败不馁,这是我们青年学生应该学习的心态。”

文化兴岛探索海洋文旅路径

临港产业包罗万象,开发文旅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热门途径。实践团深入岛上“南日小渔”“悦海云栖”等5家民宿,通过实地考察与访谈,深入分析南日岛民宿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面对基础设施薄弱、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团队提出了文旅融合、品牌建设、宣传营销等多元化解决方案,为民宿业的转型升级贡献青春智慧。

随后,实践团探访浮叶村民俗文化馆,非遗木帆船技艺的匠心独运与岛上特有的民俗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实践团成员们。这些传统技艺与民俗文化不仅是南日岛海洋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旅乡村振兴中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实践团成员们挖掘南日岛特色产业元素,设计南日岛IP形象和相关文创产品设计,为南日岛文旅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海上牧场绘就科技兴鲍蓝图

实践团在渔民带领下出海探访“海上牧场”,亲身体验南日岛海洋产业的独特魅力。“大家看,这是我们的鲍鱼养殖设备……”抵达岛之原鲍鱼养殖基地后,养殖基地负责人张国明自豪地介绍道。先进的养殖设备与科学的管理体系,让实践团成员们亲眼见证了南日岛贯彻“科技兴鲍”理念的卓越成效。

据了解,南日岛海域现有鲍鱼养殖塑胶渔排近2万口,全岛超过5000人从事鲍鱼养殖。去年,南日鲍鱼养殖面积1000亩,产值约9亿元。登上错落有致的渔排,实践团成员们在莆田学院闵志勇教授的带领下,近距离观察这些珍贵海产的成长环境与生活习性,从生物学角度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高科技完善鲍鱼养殖技术。这一过程中,成员们不仅感受到了海洋产业的勃勃生机,也深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机遇与挑战。

产业调研共话海洋发展新路

实践团深入周边渔村,发放调查问卷,与渔民面对面交流,共收回问卷106份,为实践团更好地了解海岛经济发展状况及研究未来发展路径打下基础。从渔民们的故事中,实践团听到了海岛居民们的真实声音。了解到海带、鲍鱼等市场价格波动对养殖户的影响,渔民们对海洋产业发展的坚定信心与美好愿景,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将充分运用专业特色和互联网优势积极宣传南日岛的海洋产业与民俗文化,助力海岛振兴。

海洋是支撑未来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战略空间。探索海洋产业的深层次价值是贯彻落实海洋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从科技赋能养殖技术,到创意推动民宿升级,再到网络传播提升品牌影响力,此次海岛实践之旅,实践团对海洋养殖、临港产业等多门类海洋经济有了更深地认识,激发了投身海洋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热情与使命感,立志以专业知识出谋划策助力海岛发展,为南日岛的振兴发展添砖加瓦。“一望无际的大海,蕴含了丰富的资源,如何与大海和谐共生共长是个巨大的课题。向海图强的路上有我们!”实践团成员曾天尧说道。(图文:谢钦)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