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养孩子一样种庄稼——洞口县花古街道兴旺合作社悉心种粮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08-01 14:21:2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早稻收割作业中。滕治中 摄
7月28日上午,洞口县花古街道市级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稻谷香、“双抢”忙。
在示范片的七里村,兴旺农机机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兴旺合作社”)负责人向玉生和20多名村民,正在全力抢收早稻、移栽晚稻秧苗。向玉生说:“到今天中午,我们的早稻谷已全部颗粒归仓,晚稻移栽也已经完成近900亩。”
村民在抢收早稻。滕治中 摄
像呵护婴儿一样育苗
兴旺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并逐步有了现在的规模:流转水田146.7公顷,现有32台各类农用机械,含无人机、烘干机等。除了大旱年份,早稻平均亩产从420公斤左右开始逐年增长。
今年年初,合作社6名股东商议,决定选择“垦优1683”作为早稻品种,晚稻品种选择“瑞两优1053”。
1966年出生的向玉生说,种田是体力活,更是细致活。选种、浸种、育秧、移栽、管理和收割,每个环节,他们都像呵护婴儿、管理孩子一样,悉心照顾。
合作社投资建设了2个现代化育秧大棚,为秧苗建好了条件优越的“别墅”,还利用集中育秧技术对秧苗进行全方位护理。“秧苗比我们人娇贵,温度、通风等等,我们都得非常注意,不然秧苗就得遭殃。”向玉生说,“我们实行统一机插机抛,统一机深施肥,大大减少了水肥流失,保证了禾苗呷得饱、呷得好。”
水稻要丰收,首先要保证基本苗,就是单位面积上生长的作物个体总数。
兴旺合作社响应洞口县农业农村局和花古街道的要求,因地制宜,使用新型插秧机,并对插秧机进行适当调整。向玉生说:“调整后,禾苗的株距、行距更科学,减少了农药肥料的用量,病虫害更少了。”这样,保证了每公顷约插34.5万多蔸,比原来的插秧机每公顷多插6万至7.5万兜,奠定了高产的基础。
要确保高产,科学的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特别重要。向玉生结合专家传授的技术,先后采取了四项举措:一是将所有的冬闲田全部种上紫云英,为水田植入绿肥;二是在孕穗期喷施一次磷酸二氢钾和壮谷动力叶面肥;三是每年3月对水田进行深水灭蛹;四是安装太阳能诱蛾灯。向玉生说:“这四项举措,培肥了地力,大大减少了二化螟的虫口基数,同时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三分种,七分管。说到水稻种植,平常话不太多的向玉生停不下嘴:“每到关键时候,县里和街道的技术人员都会来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为水稻把脉诊断,科学配肥配药。尤其是他们教我用的‘封闭除草’技术,让杂草种子直接发不了芽。这样,农药用量更少了,达到了绿色防控、减量增效的效果。”
“谁来种地”有了答案
收获时节,向玉生只要看到黄丝亮秆、颗粒饱满的成熟水稻,心里就甜蜜蜜的。每当此时,他就忘记了耕种的艰辛。
有人说,搞农业要有情怀。向玉生说,这几年干下来,他遇到过大旱等天灾,不断加大的投入就像赶鸭子一样,一直赶着他不断前行。他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年,国家的惠农政策持续向好,党委、政府提供的全方位服务,让他们这些种粮大户吃了“定心丸”。
花古街道长龙村村民汤云国,是兴旺合作社雇请的21名工人之一,他一个月在合作社能拿到5000多元的稳定收入。最重要的是,工作地点在邻村,他能照顾家,也能在8小时外做自家的农活。
向玉生今年58岁了,虽然身强体壮,但总会年老体衰。于是,几年前,他将唐志亮等3名“80后”拉入股东行列。现在,他又瞄上村里的“90后”。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快,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需要补充更多的年轻力量。他初步了解到,县内已涌现不少“90后”粮食大户,年龄最小的只有26岁。
他还关注到,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在第一部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就提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其中,高度聚焦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
想到这些,向玉生就更加有了力量。 (王祥刚 通讯员兰绍华、廖铭夏、谢松华、黄铙琳 洞口县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