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助残春满园,医路童行遍芳华
发布时间:2024-08-05 10:15:5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导语】
蓬勃蔚然今复兴,助学济困展新容。为响应河北省共青团及国家“三下乡”号召,推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华北理工大学临床医学院“小橘灯”助残接力志愿服务团队着眼残障儿童实际困难,走进基层,放眼实际,以关心帮扶智障、自闭症和脑瘫儿童及其家庭等弱势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为宗旨,于2024年7月18日至7月31日,前往唐山“启航心语”帮护中心开展基层教育扶困行动,为这群“来自星星的孩子”送去知识与关爱,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感。
【活动聚焦】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虽能力有限,但志愿者们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目标与导向相统一,在活动开始前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帮护中心的创办理念及实际需求,深刻认识到残障儿童康复及其家庭维持的困难性。同时,团队志愿者及老师多次开展会议讨论,为特殊儿童“量身定制”了特殊的活动方案:包括但不限于蒙氏启蒙、折纸手工、剪纸绘画、音乐律动、夏季安全教育课堂、基础科目教学、中华传统文化宣讲等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扶困活动。
图1:志愿者做活动准备。艾佳一供图
蒙氏启蒙,教育前行。
2024年7月18日及7月22日,团队志愿者及学院老师两次共同前往帮护中心,以帮护中心现有蒙氏教具为基础,通过数字木棒、图形拼画等颜色鲜明、简单易学的形式,帮助他们逐步建立数量概念、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志愿者与老师、家长一道细心讲解,耐心引领,手把手教孩子们复原拼图、计量数字,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在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成长,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性和自我教育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图2:团队志愿者及老师带领孩子们做蒙氏启蒙。艾佳一供图
音乐律动,心灵共鸣。
2024年7月24日,团队再次前往帮护中心,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从音乐律动和手指健脑操两方面出发,结合帮护中心残障儿童面临的身体方面问题与现有康复治疗方法,带领残障儿童锻炼手脑协调能力和肢体支配能力,旨在利用音乐与听觉锻炼他们的触觉、振动觉,发展动作机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及康复。活动过程中,志愿者与孩子们采取“一对一”教学模式,近距离演示手指健脑操动作与效用,孩子们和家长都获得了一定锻炼。活动后,志愿者将音乐律动和手指健脑操视频教学拷贝给家长,让孩子们在家中也能持续性练习,以达到切实有效的锻炼效果。
夏季安全,守护未来。
2024年7月27日,志愿者们提前组成夏季安全教育小组,为残障儿童讲解夏季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及相应的注意事项。课堂以实际案例和视频观看相结合的方式,从防中暑、防雷击、防烫伤和防食物中毒四个方面。活动不仅从残障儿童本身出发设想其生活中可能出现的诸多安全问题,也从家长视角出发,对如何预防安全问题,解决安全问题,避免安全隐患等层面来逐一进行讲解。志愿者在课堂上耐心引导孩子思考夏季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详细解答家长疑问,以轻松愉快的课堂形式与通俗易懂的语言表提高了孩子们以及家长对安全问题的警惕性,增强了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对预防夏季安全事故的发生起到积极作用。
纸尖艺术,折出精彩。
2024年7月31日,“小橘灯”助残接力志愿服务团队前往帮护中心进行本月最后一次实践活动,本次活动包括折纸和剪纸两部分,采取“以点带面”的教学模式:由一名志愿者主讲,其余志愿者“一对二”助教,通过教学简单的手工作品,以手工操作代替传统授课,将趣味融入课堂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残障儿童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增强其手眼协调能力、手部精细动作能力及色觉感知能力。
【活动落幕】
不啻微芒,造炬成阳。华北理工临床医学院“小橘灯”助残接力志愿服务团队已持续开展助残扶困工作两年余,在此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开展期间,活动持续进行:自7月15日起,截至目前,“小橘灯”助残接力志愿服务团队共帮助残障儿童家庭约34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总计12次,这些活动使残障儿童能够获得更多知识,培养各项能力,锻炼生存技能并开发自己的潜力,让教育机会平等,让特殊群体融入教育教学。
家长们表示,“小橘灯”助残接力志愿服务团队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温暖,让孩子们在接收知识的同时能够通过志愿者们接触社会,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锻炼了孩子们的交流交往能力,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与希望。
图3:“小橘灯”助残接力志愿服务团队与“启航心语”帮护中心合照。艾佳一供图
【结语】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小橘灯”助残接力志愿服务团队躬行实践,力学笃行,以此次社会实践为新起点,持续关注并了解残障儿童生存现状,与“启航心语”帮护中心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互助关系,呼吁社会提高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以实际行动加入到关爱残障儿童的行动中去,有一份光,发一份热,为构建健康、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华北理工大学临床医学院 赵曼彤 艾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