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现“大小课堂”相结合的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24-08-12 10:05:4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再次强调要“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高校思政课要实现“大小课堂”相结合,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校的保障功能。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抓住“大小课堂”结合的关键点

教师不仅是高校思政课理论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也是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活动的设计者、验收者,是纽链“大小课程”的关键节点。

明确“大小课堂”相结合的目标使命。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是办好高校思政课的必然要求,思政小课堂以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社会大课堂是理论知识体验与检视的场域,推动实现“大小课堂”相结合,就是要发挥各自优势、克服各自不足,使思政课程内在结构更加立体丰满、外在呈现更具吸引力,发挥协同育人的成效,共同构建并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牢固树立“大小课堂”相结合的目标使命在于落实立德树人,在于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理念的指引下,既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与培养,又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升,使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为有机、系统的思政课程体系,使学生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还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而增强思政课的实用性和吸引力。

提升“大小课堂”相结合的能力水平。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实施者,其教学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大小课堂”相结合的成效。思政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深研理论要点,在教学过程中既避免理论的抽象性、思辨性,又不降低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既要联系历史、联系生活,又不可跟风,迎合学生浅层、表面需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讲授做到深入浅出;思政课教师要强化实践能力,既要深入一线、积累社会实践的经验,又要把握社会热点与理论动态的结合点,强化社会实践课程设计、规划的能力,做好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实践设计及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提升,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再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思政课教师要提升信息素养,借助多媒体、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将社会大课堂的真实案例、场景在思政小课堂上进行直观、形象的展示,实现大小课堂多种形式的融合。

创造“大小课堂”相结合的师生关系。大小课堂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对现行师生关系提出新要求,要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分享。构建良好协同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但教师在师生关系构建中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作为思政课教师,要主动适应学生的沟通方式,“不让学生变老,要让自己变年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网言网语、家常俚语来弥合理论术语与社会实践的“缝隙”;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搭建有效的沟通渠道,通过学习辅导、线上互动、时事分享等形式,指导学生运用“小课堂”理论知识解惑“大课堂”实际困境,通过“社会大课堂”的反思总结体悟“思政小课堂”理论深度;作为思政课教师,要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敢于尝试、勇于创新,让学生在自由欢乐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实践,实现学生在大小课堂之间的自由转换。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夯实“大小课堂”结合的立足点

古希腊哲学家曾言:“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是未来的创造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积极创新,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与探索,实现“大小课堂”的融合与发展。

树立激发学生主动探知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知精神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这也是学生适应快速变化世界的必备技能。在推动大小课堂相结合中,一是要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小课堂相结合形成的新场域,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主动探知、勇于创新提供支撑;二是要注重培育学生的批判思维,将社会热点话题引入小课堂的分组讨论,将理论知识运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指导,打通理论认知与实践体验之间的壁垒,提升学生质疑权威、独立思考的基础与能力;三是要注重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推进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而形成主动寻求知识、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构建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课程方案。建立个性化的思政课程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内在要求。在大小课堂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课程方案,一是要实施个性化评估。在课程开展之初,通过问卷调查、面谈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风格、职业规划等关键信息,将其作为个性化学习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二是要设计多样化的课程模块。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围绕学科核心知识,设计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公益活动等多个类型的课程模块,涵盖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三是要实施选课制。将选课制模式运用于思政大小课堂,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及最优的教学成效。

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评价体系。多元评价体系旨在全方位、多角度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更好地推动思政课入脑入心、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是要注重评价指标的多样化。在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度、实践评价度等传统指标外,还应包含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个人发展指标,科学评价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的所学所得;二是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通过学生自评、同辈互评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三是要注重对评价体系的反思。评价体系并非一劳永逸,而是要定期收集学生、家长及教师的反馈意见,对评价体系进行持续更新和优化,已确保其始终符合思政课教学变革的需求。

三、彰显学校的保障功能,找准“大小课堂”结合的提升点

高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培养大学生各项素质的摇篮。在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协调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校的服务保障作用,优化校园文化、提升数字设施、联动社会力量,实现大小课堂相结合的提质增效。

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是大学生最经常、最便捷融入的社会大课堂,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大思政教育的重要依托。一要深入挖掘校史资源,将校史资源所蕴藏的优秀文化、奋斗精神与思政小课堂相结合,强化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契合度,凸显校园文化的隐形教育功能;二要注重思政教育的渗透,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搭建起大小课堂相结合的桥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理论融入到各种校园活动中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三要注重校园环境的营造,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创设良好的氛围,通过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建设,让课堂知识与校园文化浑然一体。

促进技术设施的迭代升级。在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既要关心技术设施的更新换代,也要思考数字技术在大小课堂相结合中的有效融入。一要积极引进智能化的教学平台。对思政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利用平台交互性、个性化、虚拟性等特点,实现思政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从而加深对思政课的理解和认识;二要主动探索沉浸式的教学方式。将思政课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相融合,打造沉浸式的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亲身体验,既实现了思政理论课知识丰富、系统性强的优点,也吸收了社会实践在团队协作、实操方面的优势;三要推动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利用网络技术的方便、快速的特点,将其他学科的元素和资源引入思政课程,组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建立跨学科的学习社区和论坛,在多学科互动中,拓宽社会实践的形式和范围。

强化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校外资源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延伸,通过对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高校可为学生打造一个更为立体、多维的思政学习空间,让学生更加真实、深刻地领略思政教育的魅力。一要打造校外思政教育实践基地。通过与政府、社区、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打造丰富多彩的实践育人平台,为学生提供参观学习、实习实训的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发展的脉搏,从而加深对思政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二要邀请校外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聘请知名校友、专家学者、劳动模范、企业家等到校担任思政兼职教师或开设讲座,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思政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在拓展学生视野和思路的同时,更好地实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三要注重校外资源的筛选及整合。校外资源种类繁多,高校要结合思政目标、学校优势及地域特点选择校外资源,要归类整合校外零散的思政资源,使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针对性和目的性。

【本文系2024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马工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研究”(编号:SCJJ24MGC12)、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大学生数字化生存境况及优化路向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邓黎系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成伟系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成都理工大学副教授)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