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街的记忆

发布时间:2024-08-23 13:38:3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上大学之前,我没有离开过我的家乡。我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都在同一个社区,因此,我的童年、我的青春便永远留在了浙江临海的紫阳社区。小小一片区域,来来回回,我走了无数次,路边的店铺我大都混了一个眼熟,我在心里一家一家默默数着,“文具店1号,文具店2号,文具店3号,蛋糕店,麦饼店……”最后一个卷烟店就到小区楼下了。有时突然看见门口“店铺转租”的字条,好似看到我的童年随着这张轻飘的字条也慢慢离开。好几轮春夏秋冬,店铺也换了一间又一间,在更替变化中,我长大了。

因为上学方便的原因,我一直住在老城区。周五晚上我们全家雷打不动的活动便是一起从北固山走到紫阳街。相传宋代道教南宗的创始人——张伯端,号紫阳真人,生前就居住在这里,紫阳街也因此而得名。

紫阳街上,每相隔百丈便可以看见一座“坊”。“悟真坊、奉仙坊、迎仙坊、清河坊、永靖坊”,我们散步的时候,我和妈妈会顺着从北到南的顺序,慢慢数,慢慢念。时间推移,坊墙已有些许斑驳,但仍屹立不倒。在历史长河中,紫阳街的短短几十年渺小的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我而言,几乎是我如今人生的全部,这也许也是家乡的意义。临海这座城市在发展,无论快速还是缓慢,都只是其本身发展的一小部分,但这一小部分造就了现在的我,我出现在那段时间里,在那段时间里成长.

当然,我与紫阳街的缘分远远不止于每周五的短暂邂逅。我曾在紫阳街里学写毛笔字,一晃,便坚持了三年。

我练毛笔字的地方是紫阳街上的一家店铺改装的。听说我的老师不遗余力地保留了这间屋子的原貌,那是一间木板房,甚至连楼梯都是木头做的,小时候的我觉得那个最为危险,有些陡峭且十分狭窄,走起路来,吱呀吱呀得响。我一度有点害怕学毛笔字的地方,但神奇的是,老房子所特有的“陈旧的味道”混合着阵阵墨香似乎有什么魔力,使我和一批吵吵闹闹的同龄人安静下来,耐下性子,沉浸在“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中。

那个时候最快乐的便是课间休息,我们会全员出动,溜到紫阳街上玩。几乎没有几个小孩抵制得住美食的诱惑,大家偷偷带出来的零花钱多半都进了转角处卖小肠卷和烫串的阿姨的口袋里面。如果那个时候你路过那间屋子,可以看见一群小贪吃鬼在门前狼吞虎咽。如今,转角处卖小肠卷的店铺早已不知转租了几次,我也早已记不清具体是什么味道,但就令我念念不忘。

除了“买吃的”这个固定节目之外,春天的时候,我们最喜欢的事情便是在街上寻找有燕子筑巢的屋檐。也许紫阳街本身便是一个祥瑞之地,街上好多户人家的屋檐下都能看见燕子筑的巢,当然也能看见燕巢里嗷嗷待哺的燕子宝宝们。“来了来了”小伙伴惊呼道,原来是燕子妈妈叼来了食物,接下来一张张张得大大嘴巴便会从燕巢里猛的冒出来,小家伙们卖力的叫着,这幅场景我看了不下几十遍。矮矮的电线上也停着许多燕子,叽叽喳喳得叫着,作为早春信使的它们飞来又飞去,忙忙碌碌,远远望去,仿佛是一幅热闹的江南春日街景图。我们一边看一边同身边的老人们闲聊几句,津津有味地听着他们的故事,甚至一副小大人的模样,侃侃而谈,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偶尔阿公阿婆还会塞我们一些小零食,柿子饼甜甜的味道,到现在我依然记忆犹新。

只可惜物换星移,后面一次偶然的路过,我吃惊得发现那间原来生机满满,时而会传出孩童欢声笑语的屋子彻底锁上了,后来才得知我的老师搬走了,这间屋子因此也闲置了许久,脑海里不禁冒出“物是人非事事休”这句话。是啊,路过的人中谁又能想到,在几年前,这个地方曾有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他们为街坊邻居带来了欢声笑语,为附近孤身一人住在那里的老人送去了温暖和陪伴,那是多么其乐融融的场景;谁又能想到曾经这里举办过好几年的春节写春联活动,我们都为住在那附近的老人们写过几幅对联,写下的不仅仅只是“万事如意”四个字,而是真诚的祝愿他们能够万事如意,平安健康。

时间不可回溯,好几次故地重游,我都不禁感叹紫阳街的变化。于我个人而言,这些变化带走了我记忆中的人和物,再也找寻不见,令我无比伤感。如果说城市的发展的“代价”是一定要失去一些的话,那就由我和千万个和我一样,在千禧年间出生,在那里长大的青年们的记忆来保存必须消失的那部分吧,使它们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着,被铭记。

紫阳街当然不是我的家乡的全部,但这是我生活了将近18年的地方,因此一旦想到“我的家乡”,我不禁用我生活过的地方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来生动地诠释它。对于我而言,这也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更是关于我生活的动词,那里囊括了我已过人生中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各色各样的人们,以及我千千万万的情感思绪,那里便是我心灵的栖息地。

临海是无数临海人的家乡,而紫阳街这片区域便是我的家乡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的我面对生活里的不如意,下意识依然是想回家,回临海。当我的脚踩在这片土地上,当我重新走在我熟悉的小巷子里,悬着的心仿佛有了可以着陆的地方,有句话说,家乡也是母亲,是在外漂泊游子永远的依靠和港湾。(作者:虞快)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