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地耽研,岸屿悠学——文旅融合视角下赤岸村现状资源调研及研学路径探究

发布时间:2024-08-28 14:27:1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一、实践背景

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创新因地制宜的研学路径同等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去尝试变革研学的方式与路径,向符合村庄本真的研学路线和村庄发展规划注入新的动能,不断满足公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研学需求,为村庄带来经济收入与源源不断的活力,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以高素质创新大军推动我国乡村振兴不断向前发展。

2024年8月3日,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王世琼、陈安迪、王书婷、符芊、张烨东、牟津瑶、六位同学组成社会实践小组,开展以“赤地耽研,岸屿悠学——文旅融合视角下赤岸村现状资源调研及研学路径探究”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实践团队希望通过对赤岸村的现状资源调研,探索出文旅融合视角下赤岸村的多条研学发展路径,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二、实践场地

赤岸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顾山镇,拥有“江阴东方第一村”的美誉,赤岸村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在周围城镇的包裹下,俨然一方世外桃源。其悠久的文化、人文风情、民俗等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李氏家族留下的忠毅文化与耕读传家的理念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三、实践内容

(一)前期准备,明确发展背景——了解乡村振兴政策导向及文旅融合下的具体表现

在实地调研前,小组成员通过历史书籍、文章、微信推送、电话采访等渠道收集资料,初步了解赤岸村的地理位置、交通用地、历史文化背景等,制作了赤岸村文化与历史资源调查表、乡村景观价值调查表以及自然资源调查表,为现场调研的记录做好了准备。并了解近年当地政府的规划政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江苏省江阴市积极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充分利用乡村、农业、生态、文化等优势资源,聚力打造一批集旅游、度假、研学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园,推动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二)走访村落,进行实地踏勘——了解该乡村建设发展基本现状

8月3日小组成员前往南京市集合并乘高铁江阴市顾山镇赤岸村进行考察,深度考察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生态基底条件、产业发展现状。

我们走访了赤岸菜场、赤岸老街等,感受赤岸的商业文化;参观了赤岸村的村使馆、得月书斋、听鹂小筑、忠义乡贤园等,深入了解赤岸的历史文化;步入赤岸村的田间地头、生态藕塘、农家果园等,调研探寻赤岸的生态资源。

(三)开展调研,采访当地村委、村民、游客——了解当地人文历史并收集村庄村庄的问题

团队成员对当地村民及游客进行访谈,发放问卷,了解人群诉求、文化认知和文化传承。

本次调研主要的目的有:1.梳理赤岸现状资源,充分挖掘赤岸特色;2.从赤岸生态基底、林田系统、产业分布入手,进行空间解构;3.基于现状调研及资源评估,策划赤岸研学体系,发展多元旅游系统,实现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以此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促进农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城镇化进程。

四、实践感悟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文化已经成为乡村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我们深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应心怀着乡村振兴的使命感,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村干部对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无一不感染着每一位实践成员,这鼓励我们要顺应时代要求,努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以准备迎接新时代不断涌现的发展机遇。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们以文化为主要抓手,深度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以赤岸的生态和产业基础为依托,重点发展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文化特色,探索本土文化的精神内核、艺术价值与其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带着这份宝贵的经历与感悟,继续努力学习、付诸实践、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为实现乡村振兴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文字来源:陈安迪 图片拍摄:王世琼)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