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化源,筑梦非遗传;守护千年韵,创新展新颜

发布时间:2024-09-02 14:28:1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为积极响应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2024年8月30日,四川农业大学的青“村”兴探,助“农”创宣团队前往阆中古城拜访当地门神文化非遗传承人之一——张桅老师,了解门神画背后的传承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与张桅老师进行交流采访 周奕彤摄

古韵今风,非遗传承续新章

阆中古城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旅游热度位列5A级旅游景区前列,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千年古县”地名文化遗产,国保单位8处、省保单位2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6处;文物藏品3100余件,珍贵文物1029件。而团队本次前往阆中古城拜访的张桅老师是目前为数不多的还在画“门神”的画师。2010年,机缘巧合下,张桅老师开始从事门神画的修复和研究工作,从过去简单的填色修复到现在成长为阆中门神画非遗传承人,经过他的手,已经修复了上千对门神画。近年来,阆中市依托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宣传,在政府与当地非遗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真正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匠心独运,技艺传承映辉煌

当地的门神文化联系着门内门外两个世界,门里是修身齐家,门外是治国平天下。在张桅老师的讲解下,团队成员们了解到阆中门神绘制严谨精湛,制作一套门神需要经过勾勒粉本拓扑,连点填色,贴金数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倾注了历代阆中画匠的匠心匠艺,百事之根,皆出一门,门神,包含着淳朴的人们对家国的美好祝愿。

图为张桅老师为团队成员讲解门神画工序 周奕彤摄

创意无限,非遗新貌展风华

虽然门神画本身具有的传承价值不言而喻,但是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需不断创新与融合,以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与审美需求。这不仅能够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还能促进文化的多元共生,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在交流过程中,张桅老师说他还会根据时代发展,创作一些新的“门神”形象,让门神画的受众更加广泛,也深得更多年轻人的喜爱。因此,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让其在与时俱进中焕发新的活力与魅力,是时代所需。

口述历史,非遗记忆永流传

在阆中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门神画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今天,随着张桅老师生动细腻的讲述,我们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那段被岁月精心雕琢的非遗时光。门神画,作为中华文化中最早的意念文化之一,承载着先民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科学尚未普及的古代,人们巧妙地将鬼神形象融入画中,用以守护家园,祈求平安。这些门神画不仅色彩斑斓、栩栩如生,更是先人智慧与信仰的结晶,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对幸福生活的深切期盼。如今,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闪耀着不灭的光芒,引领着我们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志愿同行,非遗保护有担当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承载着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张桅老师在最后呼吁:“期待在未来能够看到更多这样的实践活动,为非遗传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与张桅老师合影 周奕彤摄

青年群体应深入探索非遗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传统技艺、参与文化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等方式,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这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延续,更是文化自信的表现。青年应以实际行动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跨越时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世界看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谭紫月、欧文俊)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