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遗生辉”实践团走进潮州:探寻非遗技艺 绽放青春光彩
发布时间:2024-09-14 14:31:0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为积极响应广东省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号召,暑假期间,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潮遗生辉”实践团深入潮州市意溪镇,开启了一场以“传承潮州非遗文化,助力乡村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社会实践之旅。他们调研潮州木雕、油纸灯笼、手拉壶等非遗技艺发展现状,探寻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密码,用实际行动助力潮州非遗技艺传承,彰显青春担当。
调研乡村振兴,凝聚奋进力量
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木雕”的重要传承地“木雕之乡”莲上村,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自然淳朴的民风流露使每个实践团成员无不深受感触,这里木雕艺人人才辈出,这里还在2023年入选全国首批“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通过与村委干部深入交流,实践团了解到,当地积极探索将木雕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对于莲上村木雕工艺培训基地的建设、潮州木雕展示交流体验一体化平台的搭建以及木雕文化体验村的打造,实践团成员们也结合自身专业所学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建议,为推动当地文旅融合发展贡献青年智慧。此外,实践团还走访调研了当地困难群众,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积极宣传民生政策。他们探望抗战老战士、老党员、孤寡老人,认真倾听他们的故事,为他们送上温暖和关爱。此次调研走访,不仅让学生们对乡村基层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村民们进一步了解了我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坚定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奋进力量。
走近非遗大师,感悟匠心传承
实践团有幸专访广东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潮州木雕非遗传承人陈标楠。2021年,陈标楠大师回到莲上村创办木艺馆,引客入村并免费带徒,有力推动了当地木雕产业发展。陈标楠向实践团分享了自己学习潮州木雕时“每日磨刀八小时,受伤更是家常便饭”的难忘经历。他感慨道:“木雕创作过程极为艰辛,毫无光鲜亮丽可言,木屑与汗珠始终相伴。若不能保持热爱与韧劲,绝不可能练就刀尖上的绝活。”陈标楠还提到,如今愿意传承潮州木雕的年轻人寥寥无几,由于经济效益不显著,缺乏就业机会,鲜少有年轻人能静下心来雕刻作品。他衷心希望更多年轻人关注潮州木雕,参与到传承中来,让潮州木雕技艺永放光芒。在与陈标楠大师的倾心交谈中,实践团成员对他如琢如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受触动,体悟到他肩负传承非遗技艺的神圣使命,更感受到他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坚定文化自信,如璀璨星辰般熠熠生辉。
专访大师,观摩潮州木雕制作
学习传统技艺,坚定文化自信
在意溪镇石牌村的府城民俗博物馆,实践团成员学习油纸灯笼制作工艺。府城民俗馆作为宣传潮州民俗文化与非遗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错落有致的布局以及陈列的各类文物和展品,无不诉说着意溪镇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实践团成员认真学习油纸灯笼这一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其在潮汕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亲自动手制作油纸灯笼。从选材、裁剪、糊纸到装饰与点亮,当一盏盏精美的油纸灯笼在同学们手中成形,散发出柔和而温暖的光芒,仿佛一束光照进学生们的心房,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更加坚定了传承与弘扬非遗技艺的信心与决心。
学习油纸灯笼制作
促进非遗传播,展现青春担当
实践团通过情景演绎的方式创作了潮州木雕、油纸灯笼、手拉壶系列短剧,借助抖音、B站等平台积极宣传和推广潮州非遗技艺,提升大众对非遗手工的认识与了解。同时,他们积极探索创新融合路径,将传统手工艺的精髓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为传统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活力与时代特色。实践团对街头游客、当地村民、非遗传承人、青年大学生等进行采访调研,精心撰写调研报告《乡村振兴视域下非遗传承的逻辑必然、实践困境与纾解策略——以潮州木雕为例》,旨在为推进意溪镇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
学生拍摄制作视频《潮遗生辉乡村筑梦》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新变化,更激发了青年学子投身乡村振兴、守护非遗传承的责任感、使命感。他们希望带动青少年共同筑起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之梦,让青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绽放绚丽光彩!(周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