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城韵味社科:《货郎图》里的生活百态与人文情怀
发布时间:2024-09-30 11:36:4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共杭州市上城区委宣传部(区社科联)联合浙江省钱塘江文化研究会打造“上城韵味社科”,通过整合社科学术界资源力量,立足实际守正创新,每期一个主题,为您解读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的意涵与影响。
南宋时期的临安城(今杭州),作为江南城市的一颗璀璨明珠,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在这一背景下,以贩卖日用杂货为生的流动商贩——货郎,也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街巷之间,以流动的货架为笔,以琳琅满目的商品为墨,绘就了一幅幅生动的市井风情图。《货郎图》,作为宋代风俗画中的瑰宝,不仅是对市井生活直观而细腻的描绘,更是对“形神兼备”艺术理念的深刻诠释。
本期上城韵味社科,邀请到了浙江省古典文献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寿勤泽,带大家深入了解宋画《货郎图》,一窥宋人的大千世界。
李嵩笔下的市井百态
在宋代以货郎为主题的画作中,李嵩应算作最为著名、存世作品最多的画家。目前归入李嵩名下的《货郎图》共有4幅:其一,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该本又名《市担婴戏图》,形制为扇面,款署“嘉定庚午李嵩画”,即1210年绘制;其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该本形制为小横幅,款署“嘉定辛未李从顺男嵩画”,即1211年绘制;其三,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本,该本形制为扇面,款署“嘉定壬申李嵩画”,即1212年绘制;另外,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亦藏有一幅以货郎为主题的无名款扇面,人们根据内容和风格亦将其归入李嵩名下。
《货郎图》以细腻的线条、雅致的构图和传神的人物刻画,展现了南宋时期钱塘一带的繁荣景象。画中孩童围绕或趋向于一位淳朴和善的货郎,其扁担上挂满各种玩具、杂货,头上也插挂着各种有趣的物件,从生产工具到儿童玩具,从旗帜彩幡到锅碗盘碟,无一不精细入微。儿童的天真、母亲的慈爱均被表现得笔致工细、亲切自然。人物的衣纹使用颤笔,转折顿挫恰到好处,既表现了布衣的质感,又勾勒出朴实的形象,将劳动人民的生活作为审美对象来描绘,在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寿勤泽表示,在李嵩的笔下,《货郎图》不仅仅是一幅画,它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李嵩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邃的洞察力,将货郎、儿童、妇女以及周遭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幅生动传神、意趣盎然的画面。
市井生活的精神内核
如果说《清明上河图》中的货郎仅仅是繁华汴京城的一个小小的注脚,那么在李嵩、苏汉臣等人所创作的《货郎图》中,他们便成为真正的主角。
货郎作为流动商贩,穿梭于城乡之间,为百姓带来便利与欢乐,成为了连接城乡、沟通情感的纽带。李嵩从市民的日常市井生活中挖掘出生活的况味,从而品出人生的意义,画面看似一纸欢愉,实则内涵深刻。在这幅画中,货郎不仅仅是商品交易的媒介,更是连接人心、传递温暖的使者。他肩挑重担,行走于乡间小道,将各式各样的货物带给需要的人,这份勤劳与坚持,本身就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肯定与颂扬。而围绕在他周围的妇女儿童,他们的笑容、期盼与互动,则构建了一个个充满温情与和谐的社会缩影,展现了人性中最纯真、最美好的一面。
寿勤泽认为,《货郎图》所传达的,远不止于市井生活的表面欢愉与细节描绘,其传达出的是一种精神,是对“形神兼备”的绘画传统的继承,是人物内在生命的绽放。这种对人性光辉的赞美,使《货郎图》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审美,成为了一种精神的寄托与文化的传承。
南宋社会的真实写照
在宋代画家李嵩精心绘制的《货郎图》中,每一件商品都不仅仅是商业交易的简单对象,它们更像是精心布置的历史符号,成为南宋社会物质文明与审美取向的缩影。
货郎担上,儿童玩具琳琅满目,从泥塑、布偶到竹编、纸鸢,无不透露出南宋时期手工业的精湛技艺与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这些玩具不仅是孩子们嬉戏的伙伴,更是当时社会生产力进步和创造力勃发的见证。妇女饰品则精致华美,展现了南宋女性对美的追求与生活的雅致。这些商品的选择和陈列方式,展示了南宋时期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而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品,则揭示了南宋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融合的现象。
透过它们,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审美取向以及消费观念的演变,这也成为后人了解南宋社会生活的一部“图像志”。
尽管货郎这一职业已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货郎图》所蕴含的美学价值与人文关怀却历久弥新。毫无疑问,《货郎图》不仅是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研究南宋社会生活、文化传承与变迁的宝贵资料。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触与色彩,实则蕴含着画家对时代的深刻洞察与感悟。它们以一种风过无痕、却又恒久流传的方式,记录下了沧桑巨变中的点点滴滴,让后人得以在岁月的长河中寻找到那些永恒而鲜活的记忆。(浙江省钱塘江文化研究会 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