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网络新质生产力点亮“指尖上”的思政课

发布时间:2024-10-16 16:43:5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成为当前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党中央以高远的历史站位、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深邃的战略眼光,深刻阐述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明确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网络强国建设,互联网已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与学习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青年大学生,作为网民群体的核心力量,其网络行为活跃,思想观念开放,使得网络环境成为新时代思政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关键领域。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网络环境持续演变,不仅为思政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网络思政”应运而生,其内涵与外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拓展,成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了网络新质生产力在思政课中的应用,分析了其优势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互联网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建设的必要性

当今互联网已深度融入人们的工作、生活及学习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青年大学生,作为网民群体的核心构成,其网络活动尤为活跃,使得网络环境成为了新时代思政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阵地。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网络环境持续演变,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在此背景下,“网络思政”的概念应运而生,其内涵与外延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扩展。面对这一趋势,思政课教师需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拥抱互联网带来的变革,充分发挥在网络思政教育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要求教师们不仅要熟练掌握互联网工具,更要深入理解网络文化的特点,将传统思政教育的精髓与网络环境的特性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应善于利用网络平台,如社交媒体、在线论坛等,与学生进行即时互动,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点,从而精准施策,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创作和传播符合网络传播规律、贴近学生实际的思政内容,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二、网络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点

网络新质生产力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创新网络应用、拓展网络空间、提升网络效能等手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网络新质生产力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交互性: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双向、互动。在思政课中,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使得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双向化、互动化。这种转变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信息交流的渠道,还促进了信息接收者的参与度和反馈效率。在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为师生互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如在线课堂、社交媒体群组等,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这种即时反馈机制极大地增强了课堂的活跃度和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在线提问、小组讨论、匿名投票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迅速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及时捕捉到学生在思政理论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困惑。这种双向交流不仅有助于教师精准定位教学难点,还能让教师根据学生的实时反馈,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理解能力。

即时性: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快,更新及时。在思政课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及时获取国内外时政热点、社会动态等信息,将其融入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的即时性,迅速获取国内外时政热点、社会动态等信息。教师将这些最新资讯融入教学内容,不仅能够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形势,拓宽视野,还能引导他们从思政角度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共享性:互联网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得信息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共享。在思政课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分享优秀的教学资源、教学案例等,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和共享。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如在线教育资源库、教育论坛等,轻松获取并分享国内外优秀的思政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视频资料、案例分析等。这些资源不仅涵盖了丰富的思政理论知识,还紧密结合了当前的时政热点和社会动态,为教学内容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强了思政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同时,互联网还搭建了一个开放的教学经验交流平台,使得思政课教师能够跨越地域限制,与同行们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和教学经验分享。通过在线研讨会、教学论坛等形式,教师们可以交流教学心得,分享成功案例,共同探讨教学难题,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网络新质生产力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一)构建网络思政课堂

网络思政课堂是指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政课教学的线上课堂。网络思政课堂具有灵活性强、覆盖面广、资源丰富等优势,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途径。在网络思政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在线直播、视频教学、在线讨论等手段,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辅导服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

网络新质生产力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国内外时政热点、社会动态等信息,将其融入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分享优秀的教学案例、教学资源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为学生创造更加真实、生动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三)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网络新质生产力为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和评估,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困难,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帮助。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互动、线上答疑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等,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为教学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四、网络新质生产力在思政课应用中的挑战与对策

(一)挑战

网络安全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在思政课中,教师需要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防范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风险。

信息过载问题:互联网信息量大、更新快,容易导致信息过载。在思政课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合理筛选信息,确保无误。

技术门槛问题:网络新质生产力的应用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在思政课中,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运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

(二)对策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在思政课中,教师需要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提高防范网络风险的能力。同时,学校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确保网络安全事件的及时处置和应对。

优化信息筛选机制:在思政课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合理筛选信息。建立完善的信息筛选机制和审核制度,确保教学资源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在思政课中,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运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开展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技术水平。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以适应网络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网络新质生产力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通过构建网络思政课堂、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等措施,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应用网络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也需要关注网络安全问题、信息过载问题和技术门槛问题等挑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应对。相信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思政课教学一定能够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王玺,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