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理论推进高校思政课创新建设

发布时间:2024-10-28 16:07:0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深刻改变了经济社会的面貌,也对教育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党中央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为我们高校思政课教师指明了方向,凸显了思政课在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了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重要性。在这一背景下,将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关键路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需要我们思政课教师把新质生产力理论有机地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来,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教学载体的创新,要有计划性地发挥新质生产力优势推进思政课学科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创新,从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沉浸式教育等多维度助力思政课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

新质生产力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日趋新颖和丰富。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新兴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这些领域的相关知识、理念和技术成果将借助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优势被不断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使得思政课程的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实际。例如,可以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新动态、创新理念、全球化趋势等有机融入思政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全球化视野,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能够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有效推动课程发展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

新质生产力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个性化提供了可能。多媒体资源、在线课程和混合式教学模式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得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也可以使得教师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人工智能辅助教学设计和评估,借助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新质生产力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学手段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教学手段的智能化与高效化。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思政课程的教学场景更加生动、具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智能教室和互动教学平台的建设,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实时互动,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和体验感。这些智能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使得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通过引入多媒体资源、在线课程、项目式和跨学科融合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手段,以及融入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增强实践教学,构建智能教室和互动平台等措施,有效实现了思政课教学的丰富化和多样化。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推动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及其水平的提升,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新质生产力推进高校思政课创新的举措

一方面,要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优势。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在促进新质生产力与高校思政课融合发展的全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发挥人才的核心作用。党中央对新质生产力的部署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指明了方向,即要紧密跟随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不断优化高等学校的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求。一是高校思政课学科建设要进一步优化学科设置。需要根据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增设或强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如在教学载体中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化资源,充分借助于新质生产力的优势打造思政课沉浸式课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方面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积极通过实践教学、项目驱动、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新质生产力和思政课教学的双向融合。二是要强化情怀教育和责任担当。除了要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只有具备这些品质的人才,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三是要加快科技与教育融合。科技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而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加强与科研机构、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另一方面,还须搭建思政课与新质生产力教学工具共融体系。思政课教师应当积极拥抱时代变革,充分利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在线互动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等,让原本可能被视为枯燥的思政课变得既“有知”又“有味”,充满吸引力与感染力。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与形式,使深奥的理论知识在网络的广阔流量中焕发新生,犹如璀璨星辰般火起来;让深刻的思想观点在无数次的点击与分享中逐渐点亮,成为引领思潮的明灯。在这一过程中,思政课不仅要“动起来”,通过动态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还要“活起来”,用生动案例和鲜活语言让理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更要“热起来”,成为学生们热议的话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思考动力。

此外,应敏锐捕捉社会脉搏,促使思政教育符合学生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关注并深入思考当下的热点难点问题,如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国际关系等,帮助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判断力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与讨论,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中能够明辨是非,坚守真理,确保他们在面对各种思潮冲击时,能够站稳脚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此基础上,思政课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真懂、真信、真讲、真研、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让这一科学理论不仅成为他们学术探索的灯塔,更成为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通过组织专题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学风。

三、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课堂重构的关键

深入阐述新质生产力理论的重大意义,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产业技术革命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始终在推动着文明的进步与飞跃。从蒸汽机时代到信息时代,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引领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席卷全球,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进程形成了历史性交汇。这一交汇点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如新兴产业的崛起、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等,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技术壁垒、国际竞争压力、资源环境约束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把握发展机遇、有效应对国际竞争、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和解答的时代课题。而解答这一课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拥有一套能够更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新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对传统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是对新时代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和准确把握。

作为思政课教师,要紧密联系当代经济科技发展的实践,向青年学生讲清楚新质生产力理论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学说,深刻总结概括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实践经验的原创性理论成果。这一理论不仅是对过去实践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前瞻和引领。它着眼于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产力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为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因此,思政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帮助他们认识到这一理论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深远影响。同时,我们也要增强青年大学生学习掌握这一重要理论的思想自觉,鼓励他们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张健丰,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谢鑫雨,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