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校地合作 深化人才发展

发布时间:2024-10-29 10:54: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高校与地方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校地合作成为一种人才建设的有效途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创新动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近年来,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校地合作,取得了丰硕的人才建设成果,如四川实施省校战略合作十年来,累计引进人才33.9万人次,共建科研机构236个,转移转化科技成果1万余项;安徽省合肥市等多地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按照“地方出资、学校配套、共同管理、定向转化”的方式合作开展“鲲鹏计划”,打通学校科技创新和地方产业发展,探索形成“立足合肥,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创新模式;山西省深化省校合作,与高校共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智库合作基地等“12大基地”……

加强校地合作,有助于推动人才发展体系完善。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地方是人才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重要舞台。通过深化校地合作,可以为健全人才发展体系提供更加精准的导向和支持,其中高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政府部门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人才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健全校地合作长效机制,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监督管理体系,制定出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政策。

加强校地合作,有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政府和高校要坚持聚焦新质生产力建设新要求,共同探索人才培育的新模式、新方法。高校可积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和人才需要,全面推进特色学院建设,有针对性、有组织地开展人才培养;政府可积极搭建产学研用平台,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加强校地合作,有助于促进人才交流和流动。建立人才资源共享机制,通过人才互派、资源共享、远程交流等方式,促进人才互动沟通;进一步完善人才数据信息库,实现对本区域人才资源的全商管理,帮助各类用人主体全面了解人才发展情况,实现人才信息精准对接;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举办各类校地合作论坛、洽谈会、成果展示会等活动,为各领域人才提供参观走访、经验交流、资源整合等服务。(成都东部新区陈素)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