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绿村庄美 璧山持续推进黑臭水体综合治理见成效

发布时间:2024-11-06 16:26:4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截污控源、清淤疏浚、生态修复……今年以来,重庆市璧山区加快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清零工作,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水环境问题,在不断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使水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一幅幅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美丽乡村画卷铺展开来。

斩断污染源 重现碧波荡漾

11月2日,在青杠街道龙家小河畔,市民们悠闲地沿着河岸散步,清澈透亮的河水在阳光下波光粼粼,宛如碧玉带般穿城而过;两岸绿植茂盛,树木轻轻摇曳,漫步其间,令人心旷神怡。然而,仅仅在半年前,龙家小河畔还是一片荒芜景象,河水浑浊不堪,垃圾遍布,河道两岸脏乱不堪,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以前宁愿饶远路也不会走河边。”当地居民刘英回忆,那时候河水又脏又臭,尤其到了夏天,味道十分难闻。现在完全变了个模样,大家都喜欢来这里遛弯散步。

碧波荡漾的青杠街道龙家小河畔

为彻底解决黑臭水体问题,今年3月,青杠街道按照黑臭水体整治方案,组织专业队伍修复了10多处破损管网,确保污水能够得到有效收集和处理,并新建了80多米污水管网,进一步完善了污水处理系统。同时,对河道进行疏浚、清淤,在河坎补种了鸢尾、水生美人蕉、菖蒲等10余种植物,将河道周边约3000平方米裸土复绿,目前,该河段水质已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事实上,这仅是璧山区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清零工作的一个缩影。

今年,璧山区坚持党建统领,率先在全市开展农村污水零直排村建设试点,创新提出“三分三全”治理思路,把做好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作为当前重要政治任务和民生实事来抓。

在三合镇新场村,当地6000平方米的生态湿地经过整治,逐渐恢复了原本的样貌,成群的鸟儿也重新回到了栖息地。“现在水变清澈了,也没有异味了,整个村子焕然一新,我们真的很开心。”治理后的湿地水体水生植物丛生,已成为村民饭后纳凉、散步歇脚、赏景观花的好去处。

截至目前,全区29条农村黑臭水体蝶变成一方亲水宜居之地,消除黑臭面积5.2万平方米,秀美恬静的田园风光随处可见。

全民参与 守护乡愁水脉

水是乡村的灵魂。在推进黑臭水体建设的过程中,从政府决策者到普通群众,每个人的努力都至关重要。

据了解,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璧山区以党员示范为引擎、以自治共享为路径,探索村民“共享共管”模式,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农村污水零直排村建设管理。

璧城街道龙井湾村殷家塘黑臭水体在治理过程中,街道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一起全面排查周边污染源,找准水体黑臭成因,针对性制定治理方案。该村党委书记陶长英介绍,“我们充分发挥村居干部与网格员的作用,动员村民积极参与,协助清理岸边垃圾、拆除鸡棚鸭棚,形成治理黑臭水体社会共识。”

随着治理的有序推进,现在的殷家塘水体清如明镜,与岸边的绿树红花相映成趣。村民们还自发签署《村民公约》,承诺共同守护这片净土,俨然成为了环保的使者。在此基础上,璧城街道还安排专人定期巡查管网、清理枯死水生植物,确保殷家塘水质的长期稳定。

八塘镇狮子桥老河道在今年8月整治完工后,不少村民会趁着闲暇时光沿着河道散步。这条老河道从浑浊不堪到风光旖旎,离不开多元主体共管共护。

八塘镇狮子桥老河道水清岸美

据了解,在狮子桥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该镇建立了9名镇级河长、18名村级河长的河长制责任“树状图”,明确责任区域,并通过开展“三级院坝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了解大家的真实想法和诉求,收集到引入三岔河河水、清理蔬菜建设生态湿地等建议。

巩固成效 探索治理体系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是一项长期任务,不仅要治,更要管。如何让水清岸绿景美实现长效化?治理者一直在思考。

为巩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实现农村黑臭水体“长治久清”,璧山区积极构建黑臭水体治理监管体系,遵循“一水一策”原则,推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延伸;对已完成整治并验收的农村黑臭水体开展“回头看”,保障整治成效;对疑似黑臭水体进行动态排查监管,发现问题,立即督促属地政府整改。

通过入户调查、农户访谈和污水管网现状勘查,梳理排查出7大类环境问题,明确33项重点工作任务,形成环境调查数据清单、建设任务清单,倒排工期、打表推进,将于今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2个村农村污水零直排村建设。  

此外,璧山区还在全市率先开展首例农村生活污水“零直排村”建设:选择七塘镇喜观村和将军村2个乡村旅游核心村先行先试,根据地理位置、人口分布、生活污水总量等情况,污水采取“房前屋后分散用,农村院落集中用,达标处理循环用”原则,对农村污水进行分类分质分级资源化利用,通过对186户集中居住区污水处理利用、882户分散农户污水管控利用,实现1068户常住居民农村污水“零直排”,每年可减少污水排放9.64万吨。

例如七塘镇喜观村。该村村民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单独收集处理后,再经房前屋后小菜园、小果园资源化利用。而在这个村的幺滩院子聚居点,这里居住着农户26户52人以及1家农家乐和1家民宿,采取“生态池调控+管网还田利用+智能化浇灌”模式,对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后,作为农肥用于周边的30亩果园。根据测算,这样的尝试不但每年节水5400立方米,亩产经济效益还提升不少。

“自从实行了这项模式,我们的果园产量提升了,化肥用药量少了,果子也更生态了。”一位果农自豪地说。与此同时,一泓清水带来改变不仅让环境越来越美,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业态,让游客在“一步一美景,景景相呼应”的田园风光中体验“岁月静好”,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下一步,璧山区将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农村污水“投、建、管、运”机制,在全区各镇街开展农村污水零直排村建设,推动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取得更大实效,为建设巴渝和美乡村作出更大贡献。(文/图 冉杰)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