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德安:点燃“文化引擎” 助推法治文化高质量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4-11-21 10:49:2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过去,‘漫灌式’普法,人们抢着领法治纪念品、争着领宣传资料,看似人气旺,责任主体也完成了普法任务,但普法效果并不明显。如今,我们和司法局一起在袁家山自然村搞得‘非遗+普法’的形式群众们都很喜欢,大家在游玩的同时又吸收了法治‘养分’。”近日,“媒体记者看江西司法行政”主题采访活动来到江西省德安县河东乡时,德安县河东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陈丽说道。

“千丈高树,其下必有沃土;万里长河,其源必有细流。”德安县河东乡地处鄱阳河畔,这里人文兴盛,历史上曾有河东书院;这里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故乡;这里还是“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近年来,德安县河东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积极弘扬“隆平精神”,倾力打造独具特色的“隆平精神”法治文化品牌,推动法治文化高质量融合发展。

挖掘文化资源,构筑法治宣传新载体。探索法治宣传的新阵地、新形式,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积极推动法治文化与“隆平精神”、地方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相融合,编排快板“说说民法典”等通俗易懂的普法文艺作品,利用好河东乡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颐园景区等阵地作用,以文化涵养法治,以法治浸润人心,不断营造步步有法景,处处有法意的浓厚氛围,扩大红色法治文化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打造普法沉浸式感观。

一手持刀,一手拿葫芦,仔细沿着画下的线条,下刀轻刻,木屑崩飞瞬间,一个带有法治元素的葫芦手工作品就已初具雏形,这是近日河东乡袁家山自然村“法治+非遗”主题普法活动现场的一角。活动现场热闹非凡,还包括法治文化长廊游览、德安“西河大戏”戏曲表演,剪纸、刺绣、插画等现场手工创作等,在场群众在体验非遗乐趣的同时又潜移默化受到了法治的浸染。

传承文化基因,践行多元调解新理念。坚持为民宗旨,以“传承理念+创新行动”的工作方法,在河东司法所打造“老王”个人品牌调解室。调解过程坚持“事理、法理、情理”并重,又立足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充分利用当事人之间的情感基础,借助“隆平精神”、隆平优良家风文化等善良风俗,引导当事人互谅互让、顾念乡邻情谊,寻求双方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促使当事双方从内心真诚地互谅互让,使“隆平精神”在纠纷化解中得到生动实践。

今年4月,德安县河东乡居民殷某在工地现场施工时,被瓷砖割到手和眼睛,万幸送医及时,目前已恢复痊愈。但殷某与施工方就赔偿费用问题不能达成一致,一度剑拔弩张,河东乡了解到殷某诉求后,迅速了解掌握情况,本着调解优先原则,多次召集双方协商,拉近彼此关系,最终双方就住院期间工资、护理人员费用、营养费等费用达成一致并签订协议书。

讲述文化故事,高唱和谐稳定实效曲。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赋能基层治理新篇,将“枫桥式司法所”创建与“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提升”有机衔接,倾心打造河东司法所。同时,充分利用好“隆平故里”的家风文化资源,讲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故事,持续探索社区矫正对象学习教育新举措,常态化开展社区矫正对象法治教育、道德教育、感恩教育,用文化教育赋能社区矫正教育帮扶,有效提升社区矫正质效,为辖区安全稳定贡献法治力量。

“袁隆平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却将粮食的种子、创新与奋斗的‘种子’、爱国与为民的‘种子’留在了世间,留给了后人。”颐园景区的讲解员李丹向社区矫正对象们介绍到。11月19日,德安县河东司法所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前往颐园开展专题教育活动,让社区矫正对象在参观学习和互动交流中加深对法治文化的理解和实践,引导他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家国情怀。教育活动后,社区矫正对象们在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对颐园及周边道路进行清理打扫,进一步增强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责任感。

“群众的法治需求在哪里,我们的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这是德安县河东司法所干部们的共识。未来,德安县河东乡将始终坚持聚焦“隆平精神”内涵的延伸和运用,以“传承理念+创新行动”的工作方法,推动法治文化向基层延伸、向社会推广,坚持为民服务宗旨,大力书写法治建设“高分答卷”。(江洪、蒲双宝、王曦)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