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人大监督:创新路径与前景展望
发布时间:2024-11-22 15:42:4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浪潮正在深刻改变各个领域的工作方式和治理模式。作为中国民主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正积极拥抱这一变革,探索“数字人大”的创新路径。在数字时代,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赋能人大监督工作,进一步提升民主参与度、监督效能和治理水平,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以“数字”赋能人大监督的创新路径为切入点,结合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分析当前人大监督的现状,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前景与建议。通过探讨数字人大建设的关键问题,为推动人大监督工作数字化、现代化提供思路。
一、人大监督的现状
2006年8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监督法,以法律的形式就人大监督职能作出专门规定,之后,《全国人大机关贯彻实施监督法若干意见》随即出台,人大的各项监督职能走上法治化、制度化轨道。2023年12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修正草案首次审议,进一步完善了人大各项监督制度机制。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持续推进,各级人大坚持与时俱进监督,严格遵循监督法规定,通过不断丰富监督内容,创新监督方法,加大监督力度,促进人大监督工作从程序性监督向实体性监督转变。
二、数字赋能下的人大监督创新路径
2021年10月,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强调,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把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权用起来,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2024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健全人大对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督制度,完善监督法及其实施机制,强化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管理、政府债务管理监督。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和三中全会的决定为新时代人大监督赋予了使命任务,指明了原则方向,提出了路径要求。
当前,以海量数据采集、挖掘和分析为核心的大数据技术,以共享软硬件资源和信息为核心的云计算及云存储技术,以分布式账本技术为基石的区块链技术,以深度学习、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AI)技术,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特点的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技术等正在加速迭代。数字技术的纵深发展,为实现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人大监督提供了全新可能。这就需要深入把握数字技术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嵌入人大监督的有效路径,科学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人大监督。
一是引入智能化监督反馈系统。通过运用大数据、AI和区块链技术,建立智能化监督反馈系统,使人大监督的法律效力能够得到强化和追踪。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性可以用于记录和存储人大监督意见以及“一府一委两院”对意见的反馈、落实情况,形成透明、可追溯的监督链条。通过对监督情况的全程跟踪,避免出现结果反馈不及时或草率处理的问题。大数据和AI技术可以用于分析监督意见的落实进度,并生成相关预警报告。此外,在设立监督议题时,自动筛选出那些具有社会广泛关注度和民生影响力的热点议题,确保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构建数字化人大代表履职平台。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建立人大代表履职平台,让代表能随时通过移动端查询法律法规、案件进展及政府活动信息。通过将各类法律条款、监督案例和审议材料集成至该平台,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帮助代表快速掌握信息并行使监督职能。针对代表履职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利用AI提供个性化的培训课程。根据代表个人履职情况、监督活动参与度和反馈数据,量身定制学习内容,帮助代表提升专业素质和监督能力。此外,通过建立智能化的沟通渠道,代表可以通过平台与“一府一委两院”保持实时互动。利用数据共享和分析技术,实时参与重大决策的讨论与监督,提升代表对决策全流程的介入度和监督效力。
三是打造智能化公开与舆论监督互动平台。利用大数据、AI等技术,打造一个全透明的监督公开平台。监督过程中的审议意见、监督内容和执法检查结果等,都可以通过该平台向社会实时公开,甚至实现直播形式的公开审议。群众通过该平台可以实时查看人大监督的内容、进度、审议结果,提升监督的透明度。在公开平台的基础上,借助AI和云计算,搭建群众互动反馈系统。群众在实时查看人大监督的过程中,还能通过平台向人大反馈监督意见,参与到监督中来,从而形成社会舆论与人大监督的合力。通过AI和大数据技术,将监督中的问题、监督结果等通过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向群众展示,方便群众了解监督进展。同时,系统还可以生成分析报告,针对问题的处理效果进行评估,形成舆论监督和人大监督的有机结合,推动监督实效提升。
四是探索新型监督模式。监督法修正草案中规定: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组织下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联动开展执法检查;有关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可以协同开展执法检查。数字技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支持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监督。通过数字人大平台,多个地方人大可以共享数据、协同监督,针对重大跨区域问题进行联合监督,提高监督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此外,针对那些难以封闭访问或跨地区的项目监督,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群众代表“进入”虚拟化的政府项目工地、环境治理现场或其他公共项目施工现场,进行“实地”检查,增强对项目的监督能力。
三、“数字人大”前景展望与建议
2022年8月,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印发了《江苏省“数字人大”建设行动计划》,标志着数字人大成为全省人大重点改革任务之一,是人大信息化建设总抓手。如今,数字人大横向联通纵向贯通的建设目标取得明显进展,助力代表履职、扩大公众参与、促进履职协同联动的系统功效持续发挥。“数字人大”这一概念从理念走向实践,逐步成为推动人大监督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结合大数据、AI、区块链等技术,数字人大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将成为新时代人大工作创新发展的有力牵引。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数字人大建设的成功,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战略引领和法律法规的保障。首先,必须明确数字人大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发展路径。在这方面,建议结合现有的《监督法》修订,推出专门针对数字人大建设的法律框架,确保数字人大建设的独立性和法律效力。此外,信息安全和数据隐私也是数字化发展的关键。应设立专门的监督机制,确保人大监督过程中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以保证平台的安全运行。
二是构建统一的数字化平台。一个全国统一的数字人大平台可以帮助整合各级政府部门和人大系统的数据资源。平台不仅应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还应在设计上注重用户体验,确保代表、政府工作人员以及群众的便捷使用。统一平台的核心是实现信息流的无缝对接,从而让监督工作更加顺畅。这样的平台不仅是技术工具,还将成为人大履职的重要依托。
三是加强代表与群众的互动。数字人大不仅是代表与政府沟通的桥梁,也应成为代表与群众之间的重要互动平台。建议平台设置定期的线上议题讨论、意见征集等功能,让群众有机会在人大监督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机制不仅有利于增强人大监督的民主性,也能提高群众对人大监督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四是注重人才培养与技术支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应当通过设立专项培训,提升人大工作人员的数字化技能。除此之外,信息技术团队的持续支持也是确保平台稳定、安全运行的关键。人大系统中的技术人才不仅要懂得如何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还应具备法律和监督的专业知识,才能真正发挥数字人大在监督中的潜力。(响水县人大代表服务中心:庞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