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建设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引领高校思政教育进入新阶段

发布时间:2024-11-22 15:42:4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而“大思政课”的提出,无疑为这一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是思政教育领域内的一次深刻变革,更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兴起,“大思政课”的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两者的内在耦合性,使得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成为可能,并为构建大课程体系、树立大资源观、建设大师资队伍以及拓展大格局工作形态等方面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一、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思政课”的内在联系

“大思政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强调的是思政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旨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而人工智能技术,则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智能化决策支持以及高效的信息传递方式,为“大思政课”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两者的结合,不仅使得思政教育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也进一步提升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人工智能技术的万物互联功能有助于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的大课程体系。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学校思政、社会思政和网络思政的有机结合,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相互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全面、深入。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个性化学习路径,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和情绪价值,精准把握学生需求,监测情绪变化,激发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大思政课”的建设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助力实现思政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优化组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素、环节,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挖掘不同课程中的育人要素,实现课程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

二、以智促联: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课程体系

在“大思政课”的框架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程体系是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关键。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其万物互联的功能,可以助力高校形成“一核、两翼、三阵地”的课程体系。

“一核”即以思政课为核心,发挥其在思政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增强其吸引力和生命力,从而破解当前思政课教学有效性不足的难题。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伟大,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思政课的内涵和意义。

“两翼”则是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两翼”理念的核心在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并进、相辅相成。在这一框架下,深度挖掘每门课程所能够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再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整合优势,在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等多个方面。同时,这也使得每一门课程都能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知识传授,而是成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整合优势,使得不同课程中的育人要素相互链接,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更好地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彰显我国教育的根本原则与目标。

“三阵地”理念全面覆盖了学校思政、社会思政和网络思政三大领域,旨在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政教育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人工智能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能够将学校思政与社会思政紧密联结起来,打破时空限制,实现线上线下思政教育的无缝贯通。通过打造智能化的思政教育平台,我们可以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入到校园中,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将学生的思政教育延伸到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人工智能技术的利用使得社会教育资源和校园教育资源在打造智能化思政教育平台的过程中实现了有效衔接,打通了以前思政教育长期存在的卡点堵点。

三、以智促享: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资源观念

“大思政课”的发展需要大资源观的支撑。人工智能技术以其资源整合、优化和传播的优势,为思政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可能。为此,高校应积极建设智慧思政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汇聚和共享。通过省级高校智慧思政平台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互联互通,可以汇聚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以及党史等思政特色资源,从而解决优质思政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

此外,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室也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场景式红色课堂,可以将校外资源引入到校内,为学生提供更加安全、灵活和丰富的红色情景体验教育资源。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

同时,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也为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和共享提供了新的手段。通过运用知识图谱将课程知识拆解为单个元素,并表示出元素之间的知识关系,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这种基于数据的资源挖掘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能为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以智促通: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师资队伍

教师是高质量推进“大思政课”的关键。为了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高校应积极建设一支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爱国情怀、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还要求他们具备基本的人工智能素养。通过培训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智能化教学的需求。

同时,线上课堂的建设也是拓展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通过打造线上“空中课堂”,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聘请校外党政领导、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走进虚拟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的教育资源。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扩大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规模,还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为教师队伍的培训提供有力支持。通过运用自适应学习系统对培训教师进行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有针对性地推送学习资源,可以实现个性化的教师培训。这种基于数据的培训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培训效果,还能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数据链接也是拓展思政教育全过程的重要手段。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和保存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轨迹,可以为思政教育提供全过程的数据支持。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各学段教师信息共享机制,保证人才的持续性培养。同时,也可以设立个体思想品德“数字账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动态跟踪和评估,为人才培养提供更为充分的支撑。

最后,时空协同也是构建智能化家校社育人共同体的重要途径。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据采集的精准化和全覆盖,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指向性地开展价值引领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这种立体化的育人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还能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大思政课”建设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通过构建大课程体系、树立大资源观、建设大师资队伍以及拓展大格局工作形态等方面的努力和实践,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持。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和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为构建更加完善和有效的思政教育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张健丰,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陈庆江,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