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尘”有方 重庆双桥经开区“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
发布时间:2024-11-26 15:49:4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初冬的清晨,在重庆双桥经开区一块菜地内,一棵棵青翠欲滴的油菜苗长势喜人,菜农李大伯正在地里施肥。经稀释后的水肥均匀地洒向生长旺盛的油菜苗。而这些发酵后的有机肥就来自田间地头的粪肥消纳池。
近年来,双桥经开区探索出“秸秆换肥”模式,即种菜居民将玉米杆、高粱杆、油菜杆等就近收集至暂存坝或空地,交由肉牛养殖场用作饲料,作为交换条件,肉牛养殖场将牛粪运往田间地头的消纳池储存发酵,就近消纳粪肥。
经过消纳池“加工”后的沼液,既能满足周边10亩蔬菜种植地的畜禽粪污还田需求,又可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产品品质。
田间追“清”逐“绿”提升生态气质
秸秆是田间地头的常见废弃物,科学处置,不仅能实现资源化利用,还能消除因焚烧秸秆造成的空气污染。为破解秸秆禁烧难题,2022年以来,双桥经开区整合力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紧抓PM2.5超标突出问题,致力串联管控端、收运端、利用端“三个端口”,推进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体系建设,全面强化秸秆露天焚烧管控。
双桥经开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多措并举构建秆资源化综合利用体系,年消纳秸秆6万余吨。按照“分区管控—网格收运—企业加工利用—农户换肥”流程,划定核心区、重点区、重要区“三区”,组建7人24小时防火队,依托本地污泥处置中心及2个养牛场,实现秸秆垫料化、饲料化、基料化“三化”利用,收获有机肥实施“秸秆换肥”计划。
目前,双桥经开区已建成田间池33口,并配套相应数量的秸秆暂存坝,主要布局在核心城区闲置地块内。田间池容积10-15立方米,每口池子能满足周边约10亩农地种菜所需。近期,计划启动田间池二期建设,新增60口,基本实现核心城区周边5600余亩闲置地全覆盖,并辐射城区周边部分农用地。
除了“秸秆换肥”以外,双桥经开区还采用“政府+企业”的合作模式,建立秸秆及园林绿化有机废弃物加工场。双桥经开区生态环境局、双桥经开区建设管理局分别负责农作物秸秆、园林绿化有机废弃物等前端原料收集,并将原来的城市大件生活垃圾堆放场改造成为初加工场地。据统计,初加工场自2023年9月中旬投用以来,已收集处置园林绿化树枝、秸秆及杂草5000余吨。
体系建设以来,取得了助企降本20余万元、促农增肥300余吨、空气提质增优“三重效益”。
产业披“绿”生金集聚绿色动能
日前,在重庆槿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几辆运输车一字排开,将车厢里的污泥缓缓倒进各条处理线的湿泥料仓内。
“吞进去的是污泥,吐出来的就是再生资源。”很难想象,在这里,每天一车车臭气难闻的污泥被运进车间,经过工艺处理就变成了触手可抓的固体肥料。
今年6月,重庆市园林科学院与重庆槿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成的城市生活污泥处置中心在双桥经开区内的邮亭园区投用。
“污水中携带有大量的微生物,我们在预处理阶段,将破碎的秸秆作为有机质的补充与污泥经皮带送至混料机搅拌,调节物料比及含水率,达到好氧发酵工艺的要求后送至发酵车间。”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物料经过20天的发酵,完成分解转化,形成发酵腐熟的物料,实现污泥的减量、稳定和无害化。发酵腐熟的物料进一步处理,经筛分选出成品料。
“现在工厂年消耗秸秆、园林绿化等有机废弃物约6万吨,是秸秆资源化利用体系辅料化利用的重要场所,可辐射周边大足、永川、荣昌等区域。经过无害化、减量化处置后,成品料出厂。这些成品料有的可直接作为‘营养土’改善土质、滋养植物,有的用于园林绿化、林地、草场、矿山生态修复、荒山荒漠治理、盐碱地治理等有机营养基质土使用。”重庆槿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称,污泥处置在对城市生态环境作贡献的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提供着营养土等资源,对重庆持续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及城市长远发展等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节能降耗,一面是新型能源产业培育壮大,成为绿色经济的重要力量;一面是绿色技术持续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不断优化升级。
双钱集团(重庆)轮胎有限公司是经开区里一家以从事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为主的企业。近年来,公司不断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加速固废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2022年,公司在启动建设煤改气清洁能源改造项目,新建1×35t/h天燃气锅炉,配套1套RTO蓄热热氧化有机废气处理装置+1套硫化乏汽引射利用装置,报废2×75t/h燃煤电站锅炉机组,并与2023年1月投入使用。
“较技改前,重庆公司二氧化硫将减排108吨/年,氮氧化物将减排31吨/年,粉尘将减排11吨/年。同时,公司能源消耗总量将减少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推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布局优化,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持续加力,为双桥经开区答好培育新质生产力这道“必答题”,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不吝挥毫泼“绿”增厚绿色风景
会“喷雾”的路灯在空中喷洒白色水雾,让城市“仙气飘飘”……在双桥经开区车城大道,水雾从路灯高处喷涌而出,形成一片片“雾森”。这是该区今年7月投用的立体降温抑尘系统。
据了解,为进一步增强道路降尘效果,双桥经开区利用现状市政路灯,在全部城区主干道安装了534组路灯雾化降尘设备。在用数量居渝西地区之首。
这些智慧降尘喷淋路灯从外观上看和普通路灯没什么差别,但启用后,会有水雾在路灯顶部喷出。这些路灯设置了多个管道与路灯桩相连,在主机的作用下将加压过的水通过高压管道传送至专用喷头。这种喷雾系统不但可以大面积降尘,而且颗粒极小,不会对行人造成不便。
“这种喷雾系统不但好看,还能净化空气,我觉得非常好。天气热的时候,走在路上,还能感受到一份清凉,很人性化,也很贴心。”附近居民张先生说。
不仅如此,这些路灯喷雾降尘装置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到手机等用户端,实现远程智能操控,根据颗粒物浓度、空气湿度、风速、风向等条件设置多种运行模式,提高对大气环境管理的精准度。
与传统的洒水车、雾炮车流动降温、降尘作业比较,这套方案兼具了智能联动、启动迅速、成本低、占地小等诸多优点。
此外,双桥经开区投用的立体降温抑尘系统,还包括了19组用于颗粒物、臭氧等特征污染因子监测的空气自动监测微站,7组用于露天焚烧管控的高空摄像头,这些前端设备在负责大气数据采集与行为监控的同时,也助力伏天高温下的城市管理。
推窗见绿、花鸟为邻……依托精准治尘、科学治尘、依法治尘,双桥经开区实现PM2.5年均26μg/m3。如今,走进该区,只见流水潺潺鱼翔浅底,公园绿地星罗棋布,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热力涌动,扑面而来的是追“新”逐“绿”的滚滚热潮、产业发展的蓬勃之势。(文/图:唐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