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对社交媒体传播的认知消解及反思重构

发布时间:2024-11-28 17:08:0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作为主体的人从本质上讲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但是理性的反思能力时刻有可能被技术所引发的迷思淹没。在智能技术越发深入地介入新闻领域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关注如何用价值理性去平衡随技术发展而逐渐强大的工具理性、如何在新闻行业的各个环节中为用户发挥其理性反思的能力提供充分的可能性,思考对当代人类最具有价值的方向何在,并据此调整技术的走向、工具的功能和人类的行为,只要时刻对智能技术、用户个人诉求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进行综合考量,找到相互之间的平衡点,我们就能在智媒时代充分发挥智能新闻的技术优势,获取最大的社会效应。

一、智能技术对社交媒体传播的藩篱之困

每一项新技术开始在社会整体层面得到广泛应用之时,我们都将面对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在欣然接受智能技术赋予新闻业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对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时刻保持警觉与反思。

第一,信息囚徒的现象化。随着用户获得的新闻越来越多地来自算法推荐、个性化定制、社交媒体分享,其所获得新闻信息的多元性可能会减弱,用户更难听到不一样的声音,就像被囚禁在孤岛一样,生活在一个信息闭环之中。用户基于选择性心理,基于之前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阅历,会形成一种相对固化的筛选信息的"基模",由此也就形成了"回音室效应",智媒时代海量的新闻内容、个性化的新闻定制、算法推荐以及社交媒体的分享转发,让这一媒介现象显得更加突出。这一做法看似是用户"主动"选择"个性化"信息来源,实则很可能变成了个体成见以及刻板印象的增强剂。

同时,平台与客户端依据用户行为数据和算法所实行的个性化推荐也强化了信息囚徒效应。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记录、识别、筛选、分析,形成精准的用户画像,平台固然能够获得更强的用户黏性,但从用户的角度来说,算法推荐机制相对于传统的新闻分发机制更加强调"正向地"强化用户原有的自我认知模型,而非向用户提供与其自我认知具有差异性、反思性甚至否定性的新闻信息。

第二,舆论分化的圈层化。互联网本来提供了大规模交往的可能性,但人们却更愿意生活在令自己舒适的小圈子之中。这种圈层化又引发了某种程度的同质化,甚至是同一化,进而限制了作为主体的人的反思能力。于是,我们看到的,总是与自己相近的观点;我们听到的,总是自己想听到的声音;我们想要获得的也往往只是"点赞",而不是发人深省的批判。真正具有深度反思性的评论往往被我们划入"喷子"的行列。人们总是倾向于获取与自身态度相一致的新闻,进而忽略了真实世界的多元性,沉溺于"单向度"的信息接收路径。群体中的成员在事件发生的初始便对其有某种倾向,在经过网络平台的意见交锋与讨论之后,更进一步地朝向其原有的意见偏向移动,最终形成极端化和情绪化的观点。同信息茧房现象一样,舆论极化并不是智媒时代所独有的现象。在智媒时代,算法推荐、个性化定制等一系列因素的加持,使得舆论极化现象显得更加明显。

第三,拟态环境的具象化。在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主观意识图像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着一个由大众传媒建构的象性现实,即"拟态环境"。面对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个体只能通过媒体新闻建构的拟态环境来形成自身对于客观世界的意识。然而,由于媒介技术自身的偏向以及传者的主观倾向,拟态环境与客观世界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于是,能否克服这一距离,进而使受众更真实地把握客观世界,一直是学者与新闻从业人员关注的话题。

二、智能技术对社交媒体传播的具身之因

如何在未来的智能新闻时代平衡新闻专业性与技术平台之间的关系。在发展更加合理的监管机制的同时,我们也要努力挖掘智能技术自身的潜力,以提高智能新闻生产的专业性。

第一,技术和传播的耦合张力。在智媒时代,以数据搜集和算法推荐为代表的技术因素成为新闻采集、生产、分发与消费的关键因素。这就意味着新闻流通的各个环节更加依赖技术平台的支持。技术平台的商业性质与传统新闻伦理中专业性话语之间产生了冲突。无论是传统媒体主导的新媒体账号还是依附于各技术平台的自媒体发布者,都需要依靠技术平台所提供的算法与数据支持。而出于商业考量,技术平台对于用户关注度有着天然侧重,这种侧重又必然会延伸到平台中信息发布者的内容生产过程中。尤其是众多自媒体,其盈利及生存主要依自身在平台中所获得的用户关注度与影响力,因此在内容生产中就必然要考虑平台消费者的喜好以及平台算法的倾向。我们除了看到算法推荐在分发效率、吸引用户和盈利能力上的优势之外,还应当看到其较强的用户导向往往可能造成对新闻内容专业性的牺牲。自媒体中各种博人眼球的"标题党"以及耸人听闻的假新闻在很大程度上与上述情况有关。

第二,技术和舆论的情绪博弈。一方面,网络社群的圈层化,推动了舆论极化程度的加深。在某种程度上,网络舆论的分化是信息囚徒效应和社交媒体圈层化的延伸。算法推荐、个性化定制以及用户的主动选择,不仅形成了用户相对单向的信息筛选机制,而且也加强了个体对于其所在群体的观点的认同甚至盲从。口号化、标签化、极端化的观点及评论虽然缺乏理性全面的分析,但由于其往往贴合算法标签以及用户自身定义的标签而更容易得到推送、转发和分享,进而形成相对偏激的群体舆论。另一方面,新闻采集的分散化、新闻数据的海量化,使得传统的专业把关人产生滞后与缺位。自媒体给人们提供了发声的渠道,但也引发了种种乱象。"标题党"的甚嚣尘上就是其中一例。"标题党"不仅断章取义,甚至无中生有,仅仅是为了引发网络世界的"尖叫效应",由它所引发的极端情绪化反应更易引发舆论非理性危机。在"后真相"之外,我们更应警惕的是"非真相"和"反真相"。同时,用户碎片化的新闻消费习惯,也使其往往在没有进行理性分析的情况下就对未经证实的新闻进行情绪化的评论与转发。再加上网络水军的泛涨,网络舆论操控的常态化、规模化和产业化,这些都使智媒时代的舆论状况充斥着危险因素。

第三,技术和虚拟的相辅相成。随着智能技术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新闻领域的广泛应用,客观界与拟态环境之间的边界变得越发模糊。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使作为主体的个人更加难以分辨拟境与现实之间的差别。正如鲍德里亚所言,如今的智能技术已经建构出一个"超真实"的拟像世界,其中符号能指之间相互指涉,原先作为所指的客观世界却被搁置在一旁。人们震惊于超真实拟像所营造出的媒介景观,以致沉溺其中,将真实世界抛在脑后。

三、智能技术对社交媒体传播的反思之解

第一、冲破屏障,多域融合。面对这样的负面影响,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简单地否定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发展,而是应当反思智能技术能否通过其自身的应用与改进克服这些对用户个体的不利影响,击破算法推荐所造成的"过滤泡",使用户能够走出"信息困境"和"回音室"所构造的信息闭环,强化用户在智媒环境中进行多元对话、批判反思以及参与协商民主的能力。

第二,消融噪点,多元共生。面对智媒时代舆论极化中所蕴含的危机,我们一方面需要加强在社会各层面的媒介素养教育,引导用户在面对海量信息时能做出独立的判断与选择;另一方面,比起担忧这种状况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在互联网治理中采取强硬措施,我们更应该在社交媒体和智能技术自身处发掘新的潜力,推动互联网舆论场中的良性对话,以促成社会的良性沟通。

第三,回归真实,多维平衡。用户能否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时候,仍能批判性地认识到自己所获得的并非外部客观世界的全貌,避免跌入自己制造的陷阱,从而与真实世界渐行渐远;如何通过培育用户批判性的媒介素养与技术素养,使其具备辨识越发景观化的媒介拟像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应当探寻传统新闻业与未来智能技术主导的新闻生产结合的路径,以期在未来的新闻生产过程中,寻得客观现实与新闻报道之间的平衡。

四、小结

每一次技术范式的变迁以及新技术在新闻行业中的广泛应用,都会引起一系列重要规则的改变。智能技术的介入也不例外。在展望新技术为人类社会整体以及新闻业未来发展所带来的无限可能得同时,我们也应当警惕与反思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智能新闻的大趋势已难以抗拒,但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顺势而为"固然重要,但"逆势而思"也是我们必须做的功课。唯有在不断反思中前行,才不会迷失方向。

(作者简介:李亚秀,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智能媒体的应用与研究。)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