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县“爱心银行”:小支点撬动基层治理大服务
发布时间:2024-11-29 16:36:3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七年前府谷县“爱心银行”在府谷县富昌路便民服务中心诞生,它虽然冠以“银行”的称呼,但其功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货币的存储,而是参照了银行的运行模式,志愿者将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或捐赠物品存进“爱心银行”,当自己遭遇困难时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和物质帮助。通过“存”和“取”,志愿者和被服务对象之间形成了双向循环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从而有效解决社区服务职能不能触及的一些社会难题,府谷用“爱心银行”这一“小支点”,撬动基层治理大服务。
作为社区志愿服务的新模式,府谷县“爱心银行”有其特点和优势,对于其运行情况给予关注,总结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有助于加深对其的认知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探索和促进新时期社区志愿服务管理工作。
一种特别的社区志愿服务模式
府谷县“爱心银行”其独特的运行模式,从一开始便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北京大学人口与研究所所长、教授陈功认为,这是“时间银行”发展模式在社区服务中的有效探索,也是未来志愿服务的一种趋势。
前不久,由府谷县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向全省报送的全县公共文化案例中,府谷县“爱心银行”是重点推荐案例。
府谷县“爱心银行”行长白彩娥介绍,“爱心银行”是源自现实的触发。府谷县富昌路便民服务中心下辖多个社区,处于老城区,服务人口4.5万余人,其中60%是老龄人口。在该中心还居住着全县三分之二的城市低保户,以及523户来自全县各镇的易地搬迁户,独居、失能、空巢老人较多。这种严峻的现象早在2017年左右就已经凸显。社区采取的主要办法之一是积极倡导社会志愿者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这在短时间内效果是明显的,不足的是志愿者人数少,积极性不高,难以持续。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参与进来呢?”白彩娥说这成为当时便民服务中心管理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不久后有人建议,爱心服务不一定总是无偿的,也可以让志愿者以自己的服务得到相对应的回报,这样就能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赢局面。
可以说这种源于现实而触发的思路为府谷县“爱心银行”的诞生作了铺垫和准备。之后府谷县富昌路便民服务中心时任负责人专门带队到南京等地对“时间银行”的运营模式进行考察,进一步坚定了将这一模式运用到社区志愿服务中来的信心。
据统计,府谷县“爱心银行”从2017年10月10日成立至今,已经注册志愿者8796人,受益居民近2万人。“爱心银行”对爱心组织和志愿者实行积分、评比管理。志愿服务按时间积分,1小时1积分;实物存储按实物价值为标准,100元1积分。后来“爱心银行”引入电子化信息平台,将爱心存折和卡编号,通过电子平台和微信小程序办理注册登记、积分查询、服务发布等业务,较好地实现自主选择服务事项和就近分派工作的目标。
多元而有针对性的服务
在运行过程中,府谷县“爱心银行”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在认真梳理需求、项目、资源“三张清单”的基础上,积极协调对接,完成每一项志愿服务活动。服务内容涉及家政、环保、医疗、卫生、文化等方面。这些服务内容,有的属于常规活动,定期组织开展,有的是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开展的阶段性活动,还有的是专门策划的主题性活动。
常规性的活动包括组织志愿者到社区给60岁以上的老人理发、体检,组织文艺表演等。许多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士称,在社区给老年人理发、量血压等看似非常普通的服务,对于被服务的老人而言却是切实的需要,可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困难,这也让许多志愿者感受到帮助别人所带来的成就感。
阶段性的活动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在疫情期间,府谷县“爱心银行”组织志愿者开展了“爱心菜篮子”活动,为隔离的居民上门送米面油等,以及招募志愿者加入卡口执勤、防疫宣传等方面的工作之中。
主题性活动呈现出多样化、常规化发展态势。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蛋奶工程”和“衣(依)旧有情”活动。前者是针对60岁以上生活特别困难的老人和困难家庭的儿童,每个月由志愿者为他们送去免费的鸡蛋和牛奶,这些鸡蛋和牛奶均是由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赠。“衣(依)旧有情”活动是“爱心银行”将平时收集到的旧衣服,经过清洗、消毒和整理之后,公开让辖区的居民挑选自己有需要的衣服,对这些衣服进行再利用。
招募志愿者在假期为社区有需求的孩子辅导作业,也是“爱心银行”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六年来,这个平台还启动了主题为“爱心助学、逐梦启航”的助学活动,累计资助贫困大学生45名15.67万元,在社会上受到广泛好评。许多受助的学生怀着感恩之情,在假期回到府谷之后主动联系加入志愿服务中来,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模式。
目前,“爱心银行”正在策划另一主题性活动,该活动将专门针对离异家庭的孩子开展关爱服务。
长期参与志愿服务的闫先生说,府谷“爱心银行”的服务方式较为多元,志愿者只要愿意参与,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找到自己的服务项目,而且在时间安排上也较为灵活,尤其对于被服务者而言,所进行的服务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与自身的切实需求相吻合。几年来,府谷县“爱心银行”通过调动志愿者的力量和不断创新服务模式,许多家庭的实际困难得到有效解决。
两种积分兑换模式
府谷县“爱心银行”的积分采取“实物”和“服务”两种兑换模式。
在创办初期,府谷县“爱心银行”利用社会捐赠创办了积分兑换超市,超市里主要有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志愿者可以用积分在超市里兑换相应的物品。之后随着“爱心银行”数字化平台的建设,网上超市也开始运行,志愿者在手机上就可以将自己的积分自由兑换相应的物品。
积分兑换“服务”的具体做法是,“爱心银行”联系合作单位,向志愿者发放与其志愿服务积分相等值的“代金券”,志愿者拿到“代金券”以后可以到这些服务机构进行消费和享受服务减免。目前积分可以兑换的服务有理发和体检两种。此外,志愿者还可以选择让自己的小孩到社区的公益课堂免费辅导作业等。
白彩娥介绍,截至目前,在网上平台累计积分15万分,参与人数8千余人。真正兑换积分的人数并不是很多。“许多人告诉我们,他的积分还不多,等以后积分多了再兑换吧。”她说“爱心银行”对于积分实行透明管理,志愿者通过“爱心银行”的手机客户端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服务记录和积分情况,积分长期有效。
影响、现实与展望
经过七年的探索和实践,府谷县“爱心银行”在社区志愿服务中所采取的特有方式和显示出的优势,经媒体报道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也包括一些外地的政府部门和机构的人员前来考察和交流。
在“双报到”的过程中,府谷县的党员干部借助“爱心银行”平台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之中。“那个时期‘爱心银行’的志愿者积分增长最快,获得的实物和资金的支持也是较多的。”白彩娥说,正是由于“爱心银行”立足于社区的优势和特有模式,把党员干部的力量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有效地对接起来。
2020年6月,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选派人员到府谷县就“爱心银行”的运行情况进行调研。年底该研究所邀请府谷县“爱心银行”相关负责人参加了由其在北京组织召开的全国时间银行论坛。会上府谷县“爱心银行”负责人就其运行情况作了分享和介绍。与会人员普遍认为,府谷县“爱心银行”立足于社区的现实情况开展活动,服务内容丰富多元,很有针对性,在运行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制度,这是时间银行在社区志愿服务中的大胆探索和卓有成效的实践。
府谷当地许多人认为,“爱心银行”的最大优势就是以积分兑换的方式调动起了社会的力量,充分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形成“积分增动力、兑换促文明”的和谐氛围。
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府谷县“爱心银行”也存在一些发展“瓶颈”,从志愿者数量上而言,尽管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是数量依然有限;“爱心银行”的资金需求,包括积分超市建设和主题活动开展,主要依赖社会捐助,资金来源不足且不稳定;“爱心银行”活动开展所依靠的志愿者均是临时组织,缺乏主干志愿者团队。这对“爱心银行”专业化、正规化的发展是一种制约。
“‘爱心银行’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在实践中存在一些困难在所难免,关键是要不断地去应对和解决。”作为府谷县“爱心银行”的负责人,白彩娥对这个新生事物充满了信心和期望。她说,通过柔性化管理,凝聚志愿者的智慧和力量,解决了社区服务职能不能触及的一些社会难题,用“爱心银行”这一“小支点”撬动基层治理大服务,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出了一定的作用,为实现志愿者服务的长效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郝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