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资助育人体系助力医学生就学就业——以赛恩斯学院为例
发布时间:2024-12-17 15:57:4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党的二十大强调了教育、医疗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这一战略指引下,构建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对医学生就学就业意义非凡。资助育人不仅是经济援助,更是全方位的支持与引导,旨在培养有社会责任感、专业素养高的医学人才。
随着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如何坚持资助与育人并举,扶困与扶志并行。赛恩斯学院充分发挥资助赋能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顶层设计、精准资助、学业支持、职业规划、心理关怀、融合创新引导探索“国家资助、成就梦想”资助育人品牌建设,以实践为主线,以塑魂为主旨,以实现“育德”、“育能”、“育心”为目标,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推动学生资助从“保障型”向“发展型”延伸拓展,助力学生就学就业,不断提升资助育人实效。
一、顶层设计:制度与建设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学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积极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把资助工作融入学校“三全育人”体系,多措并举推进资助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学生成长成才护航助力。一是抓制度建设。出台相关文件,加强制度建设,为资助育人工作深入开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抓队伍建设。成立资助育人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人员,明确职责,选优配强工作队伍,在育人工作、品牌创建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实践,打造“全员覆盖、全程受助、全面受益”的资助育人网络。如:联动学工处、团委、招就处、教务处、财资处等部门,充分发挥专家的智囊作用,为全校资助工作出谋划策,助推全校学生资助工作高质量发展,提高工作效率和科学决策水平,促进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推动学生资助工作提档升级。三是抓机制运行。组织召开资助育人工作调度会,开展资助育人工作调研,分析研判工作形势,形成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育人工作有序推进。
二、精准资助:经济保障与信息透明
利用大数据与信息化手段,精准识别医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确保资助资源合理分配。简化资助流程,提高效率,同时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根据学生情况变化及时调整资助额度。通过校园媒体与官方渠道,宣传资助政策与发放明细,保证信息公开透明,增强学生信任。
三、学业支持:辅导与科研引导
针对医学生学业压力大、课程难度高的特点,应设立专门学业辅导中心。组织优秀教师与高年级学生志愿者,提供基础课程与临床技能培训。开展科研启蒙项目,鼓励医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资助学生参加学术会议与交流活动、研学活动等,拓宽学术视野,提升专业素养。
(一)基础课程强化:针对医学生在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基础课程上的学习难点,组织专门的辅导小组。由专业教师定期开展重难点解析讲座,结合模型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复杂概念的理解。同时,建立线上学习社区,方便学生随时提问、交流学习心得,促进互助学习氛围的形成。
(二)临床技能实训:加大对临床技能培训设施的投入,如模拟手术室、标准化病人训练室等。除了常规的体格检查、穿刺技术等培训,引入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模拟真实的临床场景,提升学生的操作熟练度和应急处理能力。安排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错误,确保技能训练的高质量。
(三)科研创新培育:设立医学生科研基金,鼓励学生自主申报科研项目。提供科研方法培训课程,涵盖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内容。邀请知名医学科研专家举办学术沙龙,分享科研前沿动态和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思维。建立科研导师制度,导师与学生一对一结对,从选题到成果发表全程指导,助力学生在科研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四)医学人文素养提升: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技巧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沟通能力。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医疗服务、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患者的需求和心理,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展医学人文案例分析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医疗实践中平衡技术与人文关怀,全面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与实践机会
从入学开始,为医学生提供全程职业规划指导。开展职业倾向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优势与职业方向。邀请医疗行业专家举办讲座,分享就业市场动态与职业发展经验。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临床实习与就业推荐机会。鼓励医学生投身基层医疗服务,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心理关怀:抗压与职业认同
医学学习与工作压力大,易导致学生心理问题。设立心理咨询服务热线与工作坊,为医学生提供心理支持与疏导。开展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增强职业认同感与使命感。通过团队建设活动与心理健康讲座,培养学生抗压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为未来医疗工作打下坚实心理基础。
六、融合创新:扶困与扶志
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学生资助工作全过程,把资助工作作为育人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式,探索和创新“扶困”+“扶志”、“资助”+“发展”的资助育人模式,在为学生提供物质资助、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给予学生精神、道德和能力层面的关怀、帮助和培育,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与品质,养成更健全的能力与素养,不断强化育人的维度,深化育人的效果。一是与扶志相融合。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放在突出位置,融入所有资助形式、资助载体中,作为培育和引领学生的重要资源。积极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等教育活动,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受助思源、获奖思进、勇担责任、回报社会”,引导受助学生培养爱国奉献、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努力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二是与综合能力培养相融合。积极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帮扶活动”,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经济、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全方位实施帮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三是与校园文化活动相融合。将资助育人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和各项主题实践中,培养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以上多维度资助育人体系建设,不仅能帮助医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更能提升他们就业竞争力与职业素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就学就业,为医疗事业输送优秀人才,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梁志兰、黄学政、黎桂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