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路径

发布时间:2024-12-20 16:16:0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已成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石。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教育强国战略是中国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全面提升教育水平,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以支撑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其专业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还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国际视野,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

一、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并推动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已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要素。

(一)培养创新人才

教育强国战略强调创新人才的培养,而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以产生创新创造成果,尤其是发挥高校教师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积极作用。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产学研合作等,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更多具有扎实基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二)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也是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完善教师资格制度、招聘制度,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优化教师岗位结构比例,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活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效能。同时,通过提高教师的政治、社会和职业地位,让教师成为最受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三)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能力,可以增强教师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尊严,进而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不仅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和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的重要保障。因此,全面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对于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路径探索

(一)教师培训与继续教育

根据《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教师培训应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包括国培计划、海外研修访学、自主选学、线上线下混合研修等。这些培训方式旨在促进教师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使教师能够静心钻研教学,切实提升教学水平。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广泛,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及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现代教育技术等。这些内容旨在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需要依托有效的平台和资源。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继教网)提供了一个覆盖全国城乡的网上网下互动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为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提供服务。该平台开发了40多个系列共计7000多门课程和地方课程,承担了多项教师与校长的远程培训项目,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培训机会。为了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继续教育,需要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与激励机制。这包括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的“立交桥”,以及建立健全地方教师发展机构和专业培训者队伍,实现培训、教研、电教、科研部门的有机整合。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不仅依赖于培训和继续教育,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摩、教学评估等方式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参与跨学科团队合作,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

(二)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育强国战略的推动下,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成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关键路径。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教学方式变革行动是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核心。这要求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通过实验区实验校试点先行、示范引领,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精品课遴选和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将带动各地各校广泛参与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深入研究课程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规律,创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强调,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精选对培养优秀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特别应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此外,教学评价牵引行动强调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作用。这要求提升教师教学评价能力,建立健全听课评课制度,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加强过程性与增值性评价。改进和完善学生评价,引导教师注重过程性、实践性、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教育技术与信息化应用

在教育强国战略的背景下,教育技术与信息化应用已成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关键。这要求教师能够利用技术与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人员进行有效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强调了教师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教育技术应用,如公平利用、有效应用、健康使用以及规范行为。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包括重构教师供给侧业务模型和多维渠道师资培育体系。通过整合数据孤岛、再造教师业务流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为教师提供更丰富的教学环境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教育部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旨在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通过示范项目带动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实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的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旨在实现“三通两平台”的普及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师生信息素养。该计划通过培育千所标杆学校、遴选万堂示范课例、汇聚推广优秀案例等措施,推动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

(四)国际视野与合作交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关注国内的教育发展,更应该具备国际视野,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中,高校教师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对有效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有直接作用。我国高校教师在国际组织、学术性协会、国际学术刊物担任职务的人数较少,参与或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项目以及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建立研究机构和研发中心等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距较远。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打造一流的国际化师资团队,卓有成效。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教师的国际视野,培养师资国际化教学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团队。教师发展的“国际化”是以“本土化”为基础,“本土化”是以“国际化为目标”,二者是互为补充,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既要“引进来”国外一流的人才学者,也要创造条件让本土教师“走出去”,提升他们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影响力。教师专业发展在国际视野中,需要考虑如何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创建合作、互动的教学共同体,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

(五)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

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教师积极性起着关键作用。评价维度的多元化。教师评价不应单一依赖学生的学术成绩,而应多元化考虑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课堂管理、评价方式等综合因素,这种多元化评价有助于全面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引入同行评价。同行评价能够提供客观的教学反馈,通过观摩和交流,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学生评价的合理运用。学生评价是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反馈,但应注重专业知识、教学技巧、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评价,而非仅基于个人感觉。同时,确保评价的匿名性和公正性,以维护评价的客观性。基于目标管理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应根据教师个人目标制定,与教师沟通确定目标,并根据完成情况给予奖励,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构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学内容选择与开发、教学整合与转化、教学表达与交往、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研究与创新、信息素养与技术能力等多个维度,这有助于精准化测评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中,如青岛崂山金家岭学校通过教师学术积分工作小组,为教师制定个性化发展路径,并用发展积分工具收集教师成果,实现教师成果提交高效、材料审核完备,促进教师跨越式发展。优化评价机制推动教学科研深度融合。高校应在教师晋升与职称评定中引入教学评估指标,并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在教学与科研结合方面进行创新实践,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时间保障。加强教师教学与科研协同。加强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团队合作,适应不同类型高校和多样化学科的需求,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

(作者简介:付朝晖,赣西科技职业学院,讲师;陈晓峰,江西省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副教授)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