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不忘初心的师者

发布时间:2024-12-23 18:42:4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简介:余向华,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经济系访问学者,现为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北京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北京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国有资产协同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等,中国软科学会员、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员、国际博弈论协会会员等。

发奋于微末之间,农家子矢志从教

余向华自小生活在偏远乡村,家境清贫。祖辈务农的父母坚信教育改变命运,坚持以微薄的务农收入全力支持几个子女的求学梦想。余向华一路从乡村小学、乡镇中学就读过来,教师是他接触最多、最为景仰的乡村少数派——知识分子。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教师的景仰,加之当时师范专业学费低,更适合家境贫寒的乡村学子,因此,余向华自小就形成了考大学为师从教的理想。在上世纪80-90年代国内高考本科录取率极低,尤其普通乡镇中学更低,但一路学习优秀的余向华,1992年应届高考直接从一所普通乡镇乡村中学录取到了北京轻工业学院,也由此“不经意”间开启了与北京工商大学(北京轻工业学院与北京商学院并校后)几十年的缘分。

进入大学后,余向华心怀从教为师的夙愿,一方面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兼职家教,锻炼从教素养,另一方面,开始绸缪当时并不常见的考研深造,1996年本科毕业时,余向华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这一最高师范学府,但由于当时信息闭塞,跨校跨专业考研难度非常大,因此毕业当年与师范大学失之交臂。为规避高额留京费,学习优秀获毕业留京资格的余向华,选择去了六朝古都南京一家重要企业。工作伊始,余向华就主动利用自身专业知识,自行独立开展相关竞品调研,写出了详细调研报告提交厂部高管层,得到很大重视,随后被安排负责多地区市场管理,同时,余向华还发挥当时并不多见的数据库编程知识优势,独立为单位开发了生产计划自动编制与管理信息系统。认真工作之余,余向华还是难忘为师从教的夙愿,决心直接报考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天道酬勤,1999年,余向华跨专业考取了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3年后硕士毕业时又直接考取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师从时任经济学院院长、著名经济思想史大家——晏智杰教授。晏教授是中国经济学界泰斗、中国国内首位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陈岱孙先生的第一位研究生,在陈岱孙先生和晏智杰教授带领下,北京大学在经济思想史领域形成了一个类似“芝加哥经济学派”,“奥地利学派”的“北大经济学派”。余向华说,自己算是享受到改革开放与教育发展红利的一代了,彼时,在北京大学的三角地、求知若渴的青年学子们都在贪婪地吸收着各方面的知识营养,余向华也不例外,他硕士期间就获得过北京大学学习优秀单项奖、光华奖学金等。而作为晏教授的弟子、陈先生的再传弟子,余向华不仅接受了国内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术训练,上学期间就在重要期刊上发表过2篇学术论文,同时,还主持翻译出版了多本经管类书籍;工作后余向华又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经济学研究重镇——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受过一年的学术训练,这段国外访学经历也让他学会了将多文化背景融入教学与科研中,提升了其教学和研究的国际视野,他还被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和美国经济学学接纳成为会员。在北京大学和美国访学期间的系统全面的经济学知识与研究训练之下,余向华铸就了非常扎实的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功底,做出的一些重要贡献得到了本领域同行的广泛承认,产生了显著影响。2006年7月,博士毕业,余向华受聘到了本科母校——北京工商大学,自此一直在经济学院经济系从教,实现了由农家子向大学教师的成长,真正开启了自己为师从教的职业生涯。

笃行师者初心,教书为本全心育人

实现为师从教理想的余向华,回到本科母校任教的余向华表示,刚回母校的亲切感,熟悉的环境,使得他更能想学生所想。北京工商大学是北京市重点支持的高水平研究性大学,目前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总数近1万5千人万。在校工作的18年来,他严格秉持“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师者初心,长期坚持以教学为本、以学生为本,认真全面践行自己的为师从教之道。余向华说,“教书育人,始终是我作为教师的根本任务和灵魂使命。”余向华坚持教师初心,首先以教书为本育人为乐,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充实和进步,给学生们开出了一门门、一堂堂精深而生动的课程,并指导毕业了数十位研究生。

余向华老师的教学,涉及面广,先后承担了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的十多门专业核心课程。他先后讲授了本科生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经济学说史、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基础、政治经济学等课程;硕士生的中级微观经济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专题、经济思想史专题、资产评估专硕的《无形资产评估》、MBA微观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博士生的高级微观经济学等。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思维、独到的学术见解、严谨的课堂风格和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让余向华成为了学生们非常喜爱的教师之一。虽然参与课程广、教学层次多、但都全心全力而为,形成了优秀的教学效果,荣获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基本功比赛优秀奖等。这些课程知识跨度大,有的是历史与哲学的广博思辨,有的则主要是复杂精深的数理逻辑和经济模型推演,还有的需要结合经管实践,知识跨度大,而且,有些课程往往是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新设课程、一时不易找到合适老师时,余向华主动承担从新开设的,备课授课难度更高,投入精力更大。但余向华老师经过认真细致的备课,都做到了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并且乐在其中。同时,通过积极生动的课堂互动吸引学生们的思维和参与意识,他说“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方式的塑造。”他说最安慰的是授课能得到学生的真心认可,有一次博士生课程上偶然听到有同学感叹说,这是他在学校听过的最好的授课之一,听到此评论,成就感油然而生。

在课堂教学之余,适应数字化时代教育新特点,网络慕课开始流行。为此,余向华老师作为主要骨干,进行了《微观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研究生《经济思想史》等三门课程的慕课制作和讲授工作,这些课程的视频材料,都在相关慕课网络上得到了校内外学生的广泛使用。此外,余向华还发扬自己的专业知识优势与文字写作功底,参与完成了多项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在院系的教学与专业建设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此外,在全校学科建设重大攻关的博士点申报工作中,余向华是应用经济学博士点申报材料小组核心成员,作为材料具体组织者和申报文书主执笔人,在协力推动博士点申报成功这一全校历史性突破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后,他又先后参与了学院有关理论经济学国家一流专业申报、教育部学科评估、高精尖项目申报等等工作的材料撰写修改工作,为全校和院系的学科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除教学与课程建设外,人才培养也是教师传道授业的核心工作。无论是作为本科生学业导师,还是作为研究生导师,余向华都兢兢业业,所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有几位获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论文,还有多名获评北京工商大学优秀毕业论文。入校18年来,余向华指导已毕业和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四十多位,其中有多位毕业生当年即考取了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校的博士生。而对于博士生指导,余向华不仅承担了经济学博士生最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课程《高级微观经济学》的课程教学,同时也参与了多位博生生的协同指导工作。

在大学,担任班主任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育人工作。余向华先后担任了多个本科生班的班主任,他在积极投身学术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同时,经常以饱满的热情、超常的付出投身班级同学的思想和学科交流工作,走下课堂、又进宿舍,在课堂内外向同学们传递正能量,获得了同学的广泛爱戴。余向华老师所带班级多班次被评为院校优秀班集体、“北京市优秀班集体”和“北京市优秀团支部”,他个人也连续多年被评为学院优秀班主任,获得经院“学生工作特别贡献奖”,全校优秀班主任,全校“十佳班主任”等。此外,在疫情后就业困难的背景下,余向华老师对班级同学循循善诱,2024年其所带班级就业率依然难能可贵地实现了百分之百,荣获学院就业工作一等奖、就业先进个人奖等。由于在学校的优秀表现,2021年余向华还选为北京工商大学知识分子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聚焦人本和谐学术问题,科研扎根基础服务社会

教书育人是教师之天职,科学研究则是现代教师履行好教育天职和社会服务的翅膀。经济学作为经世济民的致用学问,其科学研究的社会服务功能更加鲜明。余老师的教书育人坚持以学生为本,他的学术研究和成果发表,也体现了鲜明的人本精神,又渗透了鲜明的科学实证态度。他在专著《主体性与社会秩序的人本建构》中提出:在社会日益个体化、世俗化、流动化等趋势下,转型与发展这种大问题导向的变迁研究,尤其需要超越单纯“见物不见人”的模式,从主体与主体性秩序的维度去把握才能不失人本依托和价值关怀。因此,他基于现代市场经济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理念,其学术研究和成果发表贯穿的中心主题是人的主体性成长对社会经济秩序建构与变迁的价值和事实关系。围绕这一中心主题展开跨学科研究,形成了一个历史、理论和实证结合的人本秩序研究框架,分别从经济学的主体性秩序思想历史梳理、秩序生成与演变的主体间博弈秩序机理建模、人力资本包容性发展秩序作用建模,以及秩序效应的实证检验与测度等几大维度,进行了人本秩序哲学思辨与历史梳理、秩序机理形成与演变的博弈模型分析和秩序效应的实证检验与测度等。为此,余向华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国际国内会议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包括了国内经济学最顶级的权威学术刊物《经济研究》,还有顶尖的《经济学动态》、《中国软科学》、《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和《财贸经济》等刊物,以及Contemporary Asian Economy Research等英文期刊,他的论文和专著译著已经被广泛引用了700多次。相关成果获北京工商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余向华作为青年拔尖人才首批入选《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2015年)》(京教人〔2012〕15号),这一计划是北京市高校为培养中青年拔尖人才成长,建设学科领军人才队伍而设立的专门项目,3年计划在全市高校数万青年教师中培养500名青年拔尖领军人才。此外,余向华作为负责人或核心成员,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重大课题、省部级课题和多项部委托课题,他有关人力资本技能培训与就业政策、人口城市化政策、区域开放政策、区域创新激励政策、资源型民族地区产业转型政策、服务业政策协同、低碳扶贫政策等等问题的研究,以及由此提出的相关政策建议,不少都得到有关方面的积极参考和采纳,有些还获得了国家级奖励,比如他主导研发的《中国区域对外开放指数研究》,为引导和促进国内区域开放度提升,建立了系统的指标和量化方法,相关成果曾经在2012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公开发布,引起了较大反响,由此,他主导研发的《中国区域对外开放指数研究》这一成果,荣获了2014年度国家发改委优秀研究成果奖三等奖,该奖项是国家发改委在每年数以千计的研究项目中遴选出极少数优秀成果加以奖励。

余向华的学术研究与他的教书育人工作和社会服务密切联系在一起。作为经济思想史专业的博士,他对经济思想史方面有很高造诣,其博士毕业论文和相关著作充满了哲学与人文思辨和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他基于商业革命、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等引发的普世人的主体性成长与西方社会秩序现代性转型的相互影响的思想史研究,创新性地发掘并补充了经济学关于人与秩序的理论,提出了主体性秩序理论,不仅具有非常明显的学术创新性,对认识人的发展与社会转型变迁的价值与事实关系,尤其对于当前认识全球数字革命可能引发的人的主体性变化与社会秩序尤其是分配秩序的影响,就有着非常直接的启发和参考价值。他的这些经济思想史研究,不仅体现在其专著和论文发表方面,也融入了教学课堂中,他开设了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层次的《经济学说史》,同时,由于在经济思想史方面的研究造诣,他参与了教育部《经济学说史》课程指南的编制工作,并且加入了两个国家级的经济学说史专业团体,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和中国《资本论》研究会,以及北京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在这几个重要的经济思想史学术团体中,他都当选为了理事。

余向华不仅在经济思想史领域造诣深厚,他还将其从思想史维度提出的主体性秩序理论与现代数理博弈论结合,将秩序理解为是主体间互动的博弈均衡,从而将其解释并扩展为一种主体间性的秩序分析范式。基于这种主体间秩序的博弈分析框架,分析主体性不同维度不同形态表现对相关社会经济秩序形成和演变的理论机理和演化动态。相关成果,不仅体现在多篇相关的学术论文发表方面,也深度融入了其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始的博弈论课程教学中。实际上,硕博层次的博弈论课程,是公认的经济学硕博课程中难度最高的课程之一,而这也是余向华一进入北京工商大学开始就最先承担起来并长期独立主讲的课程,通过讲授这一课程,余向华认为自己也实现了收获了明显的教学相长助益,并正在构想将经济思想史与博弈论结合起来,写作一部《博弈分析史》方面的著作。同时,余向华也获准加入了博弈论方面的最重要国际学术协会——国际博弈论学会并成为了会员。

经济思想史专于哲学历史性的思辨,博弈论则偏于数理逻辑的思辨,两者都是纯理论化的思辨研究,而现代经济学在科学主义主导下也强调实证研究。农家子出身的余向华,成为大学教师之后,尤其心系发展和贫困对弱势群体主体性成长的影响问题,尤其是城乡分割给广大农业转移人口就业造成的影响。他结合主体性秩序的哲学思辨性、博弈论的数理逻辑思辨与现代经济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聚焦于人力资本这一主体性发展基础同时又具实证性的人本维度,着重从社会经济的增长秩序与分配秩序角度,一方面,建模分析研究教育和培训等劳动力人力资本不同状况对劳动者个体收入水平和增长动态的影响机理,并结合微观数据进行测度和检验;另一方面,建模分析研究社会整体的人力资本水平和结构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动态、分配秩序、进而对整个社会经济包容性增长秩序状态的影响机理,并基于宏微观数据的结合,进行综合测度与检验。相关成果,不仅体现为十多篇论文发表,同时,也反映在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会议论文和所指导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等方面。并以相关成果为基础,被选拔成为了中国软科学学会会员,并作为创始成员之一加入北京区域经济学会,并当选为常务理事和负责学术活动组织的副秘书长。此外,他关注低碳经济、低碳扶贫和“一带一路”背后的政策问题,曾多次作为业界专家,参与过很多次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国务院扶贫办培训中心和国有资产协同创新中心等单位相关政策的研究讨论,并就经济热点提供专家观点,并且多次作为参与专家随同发改委或者扶贫办团队,一起调研低碳城市发展、通过节能灯等CDM低碳项目推进贫困地区扶贫发展等问题,并形成了多份调研报告和研究方案,提交给了有关部门,取得了良好实效。

余向华的学术不仅体现在论文发表、专著写作和课题研究方面,还体现在他广泛的专业译著方面。余向华参与并主持翻译了多本英文经济类经典著作,部分译作并被经济学界所引介,部分译作到今天依然正在得到学界重视,比如其主持翻译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托达罗的《发展经济学》(第9版)一书,被引用达160多,并成为了国内一些高校发展经济学指定教材,其翻译出版的美国著名管理学与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的《工业人的未来》和《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以及《华尔街50年》等译著也被引用近百次。

余向华的学术水平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他被多家学术期刊聘为匿名审稿人,有着十多年的评审服务经验。他长期担任经济学最顶级期刊《经济研究》的匿名审稿人至今,同时,也担任了《经济学动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等的审稿人,为这些期刊先后经手评审的论文近100篇次,这些审稿工作大都是无偿免费的,确实也牵扯了他很多精力,但余向华说他也很享受这个不断完善自己、提升研究质量和能够为学界英才服务的过程。

望海池鱼终望海,朴实无华师者心

余向华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自己为师从教近20年,一直是幸福的,不是因为自己获得过什么荣誉,而是因为为师从教这是自己作为农家子长久以来的梦想实现,更是因为看到一个个学生在自己眼前成长的快乐。他总以凡人之心看待自己,以不平凡之心看待学生,以师者初心全始全终。这,就是一个朴实的学者,一个辛勤的教师的心声。

最后,业余喜欢写作古典诗词文赋的余向华说,他很喜欢澄明自性又能游远万里的渊池之鱼,并专门写过一篇名为“池鱼望海赋”的古体散文赋以自怡,赋中言道:“嗟乎,世事浩浩、识海瀚瀚,而人之生而渺渺识而缈缈,能异于池鱼者几何也哉。是故,身行俗世,凡人皆为池鱼,而抱望海之行志者,不亦壮乎!”,“世人浩浩,存望海心者众,终得归海者渺,然极行游远所历,旷心怡神所感,待到倦鸟思旧林、池鱼归故渊之时,重沐池之幽渊之静,安命存心,得无异乎?”

(作者:陈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