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路径与策略探究

发布时间:2024-12-24 16:06:1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核心,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优秀人才具有深远意义。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成长。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践行教育家精神,对于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

教育家精神是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高度凝练的精神成果,其核心要素包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以及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教育家精神对新时代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育家精神为教育工作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它要求教师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以高尚的师德师风引领学生成长;要求教师具备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教师具备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要求教师具备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具备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职责要求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和实践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人物。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始终保持与党中央高度一致。他们应当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此外,他们还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三、思政课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具体路径和策略

在教育家精神的指引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与实践:(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育家精神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成长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满意度。(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教育家精神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时事政治。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社会变革和发展,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1)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教育家精神鼓励教师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等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升教学效果和吸引力。(2)注重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教育家精神强调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师德师风的创新与实践。(1)树立高尚师德师风。教育家精神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师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通过积极参与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学生树立榜样和标杆。(2)加强师德师风考核与监督。教育家精神强调加强师德师风考核与监督的重要性。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考核制度和监督机制,对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表现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估。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监督力度,推动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四)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实践。(1)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教育家精神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注重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通过参加学术研讨会、教学比赛和培训活动等形式,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能力,为更好地履行教学职责提供有力保障。(2)注重跨学科知识学习和融合。教育家精神鼓励教师注重跨学科知识学习和融合。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注重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融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拓宽教学视野和思路。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四川文理学院、梁云)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