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2024-12-25 15:51:5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乡村振兴是应对中国“三农”问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实现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对接,是当前乡村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城乡融合不仅能增强城乡互动,还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活力。通过审视当前乡村振兴中的现实短板,阐释城乡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提出城乡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可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一、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现实短板
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然而,由于乡村的多元建设力量、现代化产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还未解决,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带来了巨大挑战。
一是多元建设力量亟待加强。乡村振兴离不开基层政府、企业、乡村人才等主体的共同努力,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多元建设力量尚有提升空间。就基层政府而言,政府治理目标有时未能充分考虑村民的实际需求,导致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参与度不高。就企业而言,往往规模偏小、市场渠道相对有限,其经济带动作用的发挥受到一定制约。就乡村人才而言,由于科技人员较为匮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人才运用新兴技术实现绿色化、高质量、高效能的生产。
二是现代化产业要素缺乏活力。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农业和农村层面,致力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但智能化发展相对滞后是乡村发展的“通病”,是乡村振兴的“短板”所在。此外,乡村与城市优势技术的融合深度和广度不足,产业智能化发展及数字化转型力度欠缺,导致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尚未实现全覆盖,运用网络工具赋能乡村建设动力不足。
三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失衡。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强,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仍存在失衡现象。以“供需总量失衡”视角看,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总体上供不应求。例如,部分地区村庄公共文化设施不能满足村民需求的占比高达一半,各种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文体活动等覆盖率低。以“供需空间失衡”视角看,由于城乡二元对立,区域补偿资源机制不完善,缺乏必要资金支持,许多旨在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项目难以有效实施。
二、城乡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
我国城乡关系发展至今,初步形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正是得益于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相关设施的不断改善,乡村产业发展才更有动力,乡村振兴建设才能与时俱进。
首先,从城乡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要素机制来看。鉴于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各类要素平等交换且双向流动,有序配置各类要素机制成为打破城乡要素市场二元性的重要环节。为有效改善乡村振兴过程中涉及教育、数字资源、生态环境产品等多方面要素的现状,应有针对性地利用城乡融合发展,创新城乡要素管理机制。如,加强城乡劳动者的学习意识、拓展城乡数字经济合作、完善乡村生态产品结构,以实现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目标。
其次,从城乡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来看。乡村振兴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体现在内生发展与外源嵌入方面。一方面,乡村内生发展注重乡村村民个体、村庄精英、集体组织的能力建设,使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更加强劲,推进乡村社会实现平稳有序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新乡贤再造、城乡支部推动、下乡党员带动、城乡党群互动的外部嵌入的工作模式,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决策的意识,营造全民参与乡村振兴的氛围,实现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
最后,从城乡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传导机制来看。城乡融合发展从产业、生态、文化、组织、人才等五大维度进行谋划,为乡村振兴发展和高效传导指明方向。一是产业层面。通过城市产业帮扶,得以构建一个促进城乡产业融合、推动乡村产业高效发展、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质量的传导机制。二是生态方面。将城市绿色发展的辐射力转变为生态发展力,传导至乡村的生态系统,最终实现乡村宜居宜业。三是文化层面。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传导和冲击日益显著,乡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容纳度将达到新的高度。四是组织层面。城乡差异化的组织逻辑决定了需要完善更多组织体系,才能有效传导对接相关资源市场,保障乡村社会有序转型。五是人才层面。以城乡人才联动为切入点,坚持抓发展的责任落实到哪里,抓人才的压力就传导到哪里,充分发挥高水平人才对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促进城乡融合激活乡村振兴强大动能
城乡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也是激活其内在潜力的强大动能。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框架下,通过汇聚多元建设主体合力、数字赋能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优化乡村公共服务等方面,共同推动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聚力量:汇聚多元建设主体合力
为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主体建设合力,需重视多元主体的功能与价值。首先,城乡两地政府发挥好指导作用。特别是县级政府,作为政策实施的直接推动者,应调动公众参与,提升城乡发展“可执行性”。其次,增强城乡企业对接动力。精准对接城市企业与乡村需求,促进共同发展。最后,联合培养高水平“三农”人才。通过与城市高校建立互助共同体,解决乡村振兴中的人才瓶颈问题。这三方面共同作用,有助于充分发挥乡村要素的主体功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二)强产业:数字赋能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
城乡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实践不仅有助于巩固传统乡村产业发展优势,更是推动城市数字技术全方位渗透乡村的有效举措。从夯实产业“基础工程”来看,在城乡物质流通中实现乡村产业数字化的互联互通,既能提高乡村产业收益水平,又能形成城乡产业数据库,使各级数据连“岛”成“陆”。从数字技术推进“产业化工程”来看,结合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和城乡融合需求实施空间弹性管控,增加优秀产业元素在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中的比重,以实现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目标,提高空间资源配置效率。
(三)重均衡:优化乡村公共服务
针对城乡融合过程中的公共服务问题,应从提升总量供给和延伸服务覆盖范围两方面着手。其一,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总量供给。通过建立医疗资源区域共享机制、打造师生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开放共享体育网络资源路径等多元协同措施,可以打破城市产业壁垒,促进优质资源向乡村流动,从而有效提升乡村地区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质量。其二,延伸城乡公共服务供给覆盖范围。通过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为乡村地区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保障,同时引入城市的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条件和水平,以此推动乡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
(作者:管辉,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朱文娟,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2024年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百年来中印现代化道路比较研究”[编号:24KS08]、2024年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城乡融合视域下江西省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囿与纾解方略研究”[编号:YC2024-S482]、2023年抚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点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江西抚州乡贤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编号:23SK1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