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 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4-12-27 11:45:5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同时对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中,数字素养作为核心要素,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积极探索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有效赋能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构建应用场景与反馈机制,也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有待深入研究探索。基于此,基于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数字素养,不仅是教师个人能力提升的需求,更是教育智能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价值内涵

提升综合素养,助力专业发展。人工智能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助力作用。作为信息化教育时代的重要技能,数字素养不仅是教师日常教学的必备能力,更是其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为教师提供多维度的专业支持,帮助其实现全面成长。教师通过智能学习平台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教育技术动态,保持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推荐系统发现个性化学习资源,进一步深化对人工智能应用的理解。

优化教学流程,增强课堂质量。人工智能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师教学效能。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教师可以优化教学流程,从传统的知识传递模式转向更加高效精准的教学模式。智能教学系统可以帮助教师快速构建课程内容,自动生成课件,帮助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互动中。教师可以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提取课程的核心知识点,智能批改系统能够帮助教师高效处理作业批改等重复性任务。通过课堂互动系统台,教师可以实时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提高课堂的针对性。

变革教学理念,实现模式重构。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高校教师创新提供了可能性,有助于推动传统教学模式深刻变革。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教师可以尝试多种创新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够辅助教师在课堂中引入智能助教,实现更高效的课堂互动。教师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逐步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不仅提高了教学创新能力,也强化了教师在数字化环境中的核心竞争力。人工智能的强大分析能力能够为教学创新提供科学依据,教师通过对教学数据的深度挖掘,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行为模式,从而调整课程内容。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逻辑要求

以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为导向。每位教师的专业领域和水平各不相同,单一化的培训模式难以满足教师多样化的需求。要深度了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具体问题,精准设计提升方案。通过开展需求调研分析,可以识别教师在数字化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不同类型的教师制定个性化的提升计划。人工智能技术在满足个性化需求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通过学习分析系统,可以动态捕捉教师的学习行为,并基于数据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高校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选择适合的资源。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够为教师提供即时反馈,帮助教师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迅速掌握相关技能,从而为智能教育的推进奠定坚实基础。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要以实践为核心。数字素养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深化。应特别关注教师如何将所学技能有效地转化为教学行为,只有让教师真正体验到技术在教学中的价值,才能提升其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接受度率。

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理念。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育强调构建长期发展的支持体系,让教师能够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技术环境中保持学习动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工具层出不穷,必须通过制度建设优化资源,要建立常态化的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机制。高校可以定期组织人工智能技术专题研讨会,组织相关教学技术应用竞赛,鼓励教师持续学习新知识。要打造开放共享的资源平台,让教师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学习资源。基于人工智能驱动的学习社区可以汇集教师在数字化教学中的优秀案例,支持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高校应注重培养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教师建立面向未来的数字素养发展规划。作为高校应定期评估人工智能赋能的实际效果,结合最新的技术趋势不断优化教师培训方案,构建动态调整的支持保障体系,打造一支具备高水平数字素养的教师队伍。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实践路径

建立教师数字化培训课程体系。通过将技术培训与实践相结合,高校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概念,并将其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能力。在培训内容上,应涵盖人工智能工具使用等模块,帮助教师全方位了解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培训形式需打破传统的讲授模式,可以探索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教师在真实场景中掌握相关技能。AI学习平台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可以搭建智能化的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分析教师的学习行为,动态调整学习资源,确保每位教师都能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还可以利用虚拟导师解答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学习的交互性,进一步提升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构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智能化场景。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已深入教育实践,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通过构建交互式学习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智能化调整,为高校教师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教学支持,能够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推荐适合的课程资源,不仅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还激发了其在教学设计上的创新潜能。现代教学数据分析技术通过收集处理教学多维数据,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行为反馈,有助于教师反思教学实践。具体而言,一方面,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能够根据教师的知识结构定制专属的学习计划。虚拟现实等人工智能应用也为教师提供了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可以为教师的能力提升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智能化的教学工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减轻重复性劳动负担,还赋能其在教学内容设计更加精准高效。与此同时,人工智能赋能的教学工具促进了教师对新兴技术的使用能力,使教师能够更加灵活地适应数字化教学环境,实现课堂教学的智能化升级。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智能化课件生成工具,根据课程主题快速生成符合教学需求的多媒体内容,课堂互动系统能够实时收集学生的反馈,帮助教师掌握课堂节奏。教师还可以尝试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利用学习分析系统,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制定差异化的学习计划。通过构建虚拟实验平台,可以让学生在沉浸式环境中探索知识,提升学习效果。在人工智能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技能上都需做出相应的调整,为其在智能教育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完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评价反馈机制。动态跟踪评估能够全面记录高校教师在数字素养提升过程中的学习进展和实践效果,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教师的培训情况进行多维度数据分析,生成详细的评估报告,可以反映教师在培训中的活跃度,评估教师在教学设计,有助于高校及时了解教师的数字素养发展状况,并为教师提供针对性指导。在教师素养培训提升方面,通过对评估结果的深入分析,高校可以发现当前培训的薄弱环节,及时调整培训内容,促进教师提升综合教学能力。高校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教师之间的协作网络,鼓励教师之间分享教学经验,形成良性互动局面,确保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能够在智能教育环境下不断进步。

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提升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是推动教育数字化的重要路径。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为高校教师提供系统的支持,能够显著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促进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在实践中,需进一步整合多方资源,完善相关保障机制,构建应用场景,引导教师深度反思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在高校教育中的深度融合。

(赵珣、河北传媒学院)

河北传媒学院AI专项重点课题“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应用型高校的教学变革:价值、挑战与纾解路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AI008。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