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将“绿色金融”作为建设金融强国的五篇大文章之一。对商业银行而言,推进绿色金融既是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践行银行责任的应有之义,也是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本文提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为商业银行书写好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提供一些参考。
一、加强源头获客,扩大业务规模
一是优选项目储备。充分发挥银行系统和资源优势,对接政府发改委、招商局等相关部门,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及时获取绿色项目第一手进展信息。对获取的绿色项目信息及时跟进,全面了解资金需求,抢抓一批清洁能源、绿色基础设施、节能环保领域优质项目。对照绿色产业目录,建立绿色信贷企业名单库,对库内企业建立快速响应、联动营销、综合服务的工作机制。二是开展批量营销。加深与绿色产业重点核心客户的密切合作,深挖产业链上企业绿色融资需求,加强绿色供应链服务创新,推动实现批量营销。加强与政府部门信息互通,通过线上数据对接,及时发现和对接绿色低碳转型和发展的企业。三是发展个人绿色金融业务。在零售业务中嵌入绿色因素,加快绿色消费信贷、绿色经营信贷、绿色信用卡和绿色场景拓展,提升对个人客户绿色消费行为的金融服务水平。
二、加强机制建设,提高服务质效
一是强化信贷政策支持。要综合运用好信贷政策指引中的绿色金融差异化政策,赋能绿色产业。加大在信贷规模、业务授权、费用匹配、贷款利率、经济资体配置等方面的资源倾斜力度,加强对绿色重大项目金融支持。二是建立综合营销机制。在相关业务板块评价中,加大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指标考核评价权重,提升基层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积极性,加快绿色金融相关业务下沉网点步伐。要明确绿色信贷、环境与社会管理岗位,负责落实绿色信贷政策、制度,牵头相关业务培训,开展协同营销,提升绿色金融综合服务能力。三是优化业务运作流程。将绿色金融业务纳入优先办结机制范围,区分客户类型、同业竞争等情况,安排专人负责沟通协调,及时解决运作过程中的困难。对于绿色金融重大项目,要充分利用平行作业和审查审批绿色通道,提升业务运作效率,加快项目落地与投放。
三、加快创新探索,发挥集团优势
一是加大产品创新。积极与政府、担保公司、行业协会等合作,研究探索多方协作、风险共担的绿色金融产品,丰富绿色信贷产品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密切关注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情况,根据区域实际,推进创新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产品。创新个人绿色消费产品,完善手机银行等线上平台建设,提高无卡化柜面业务占比和客户掌银动户率,提升绿色消费服务便捷性。探索个人碳积分方式的可行性,创新以碳积分为基础的绿色金融服务。二是发挥集团优势。对优质绿色客户、绿色项目进行摸底调查,挖掘企业需求,加强行司联动,为企业提供绿色债券、绿色票据、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投资、绿色基金等在内的多元化、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提高绿色直接融资供给能力。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引入环境科学、经济学、法律等与绿色金融对口的人才,制订绿色金融人才标准和评价体系,为绿色金融人才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职业晋升通道。通过薪酬福利和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绿色金融领域。组建金融团队集中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提高专业性和效率,加强与行业协会、学术学会和研究机构合作交流,共同推进绿色金融领域的队伍建设。
四、强化动态管控,严防信贷风险
一是加强准入审核。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加强专业系统研发,用以充分收集和分析内外部信息披露,为调查审查提供大数据支持。加强项目准入审核,避免绿色金融支持项目“染绿”“洗绿”而滋生监管风险。二是加强环境和社会管理。建立环境与社会风险信息收集、调查、评估机制,将环保标准与信贷风险管理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将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嵌入信贷业务管理各环节,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对基层网点在绿色信贷业务标识、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等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引和解读辅导。三是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加强与环保部门、节能减排部门联系沟通,用好企查查等外部平台查询,对绿色金融客群进行常态化监控,及时获取企业环境违法、环保审批、环保认证、清洁生产审计和环保先进奖励等信息,实时动态地实施差异化管理措施,对有关风险及时有效进行化解。(农行宁波高新区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