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5-01-14 16:24:1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一门基础课程,正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思政建设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专业知识之间的深入融合,联系目前高校《财务分析》课程改革现实情况,需要从课程思政建设的视角出发改进教学策略和思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大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进一步发挥《财务分析》课程育人作用,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全面培育。目前,高校《财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有待提升、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脱节、课程思政实施方式较为单一、缺乏思政教育相关实践活动等方面。全面应对高校《财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相关问题必须改进思路,做到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思政教育能力,联系课程重点开发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利用信息工具创新思政教育实施方式,深化校企合作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一、高校《财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
高校《财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知识之间的深刻联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才能真正构建与学生认知能力相匹配的协同机制,为后续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与综合素质发展提供全面支持。但是目前关于《财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机制构建仍然有待优化,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仍然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必须明确课程思政建设实际问题,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需求。
(一)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有待提升
教师是《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同时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推进高校《财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关注教师在思政教育能力素质方面的具体表现。目前,高校《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缺乏应有的关注和重视,虽然在《财务分析》课程教学中具备较强的能力,但是在思政教育方面经验不足,由此导致《财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干扰,后续《财务分析》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很难取得预期成效。
(二)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脱节
高校《财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中部分教师对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之间的联系缺乏应有关注,没有真正建立起较为全面系统的思政教育机制,在关于思政教育的相关素材整合方面存在薄弱环节。《财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应当与学生学习需求相结合,但是目前部分教师在思政教育的活动设计与具体实施中缺乏针对性,没有考虑到专业知识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整合,由此导致学生在思政素养方面的成长需求可以得到满足。
(三)课程思政实施方式较为单一
目前《财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中关于思政教育的实施方法缺乏合理优化,没有真正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重要作用,在活动设计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忽略了思政教育本身的功能定位,在此情况下,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能得到进一步强化。部分教师采用说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希望通过对学生的语言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而忽略了课程思政建设本身的重要价值,面对思政教育具体实施和应用的现实情况,后续学生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发展容易受到影响。
(四)缺乏思政教育相关实践活动
思政教育强调理论和实践的深入融合,在《财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中没有建立起教育系统的协同机制,关于思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关联不紧密,导致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难以得到有效培育。目前《财务分析》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实施过程正在受到关注,但是关于思政教育的具体实施应用中只是强调基本的理论指导,希望通过课堂上思政教育活动实施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忽略了实践活动的优化尝试,最终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成效。
二、高校《财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
面对现阶段高校《财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情况和特点,必须建立起较为系统全面的协同机制。从课程思政建设的视角出发改进教学策略和思路,将学生感兴趣的思政教育元素与《财务分析》课程教学相结合,在此情况下带给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应当把握重点,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资源整合、教学方法创新以及实践育人改革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思政教育能力
随着当前高校《财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愈发受到关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建立起较为系统全面的协同机制,从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将《财务分析》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确保教师具备较强的能力素质。高校《财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应当考虑到教师的重要作用,从教师人才引进和教师教育培训两个方面着手不断推动教师思政教育能力的全面提升,确保教师在《财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比如教师人才引进方面需要适当提高准入门槛,《财务分析》课程教师团队建设需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将《财务分析》课程教学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紧密融合,确保教师队伍建设的预期成效。在教师的培训管理方面则需要形成系统的协同机制,针对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加强指导,通过专家讲座等方式有效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育能力。
(二)联系课程重点开发课程思政教育资源
全面整合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是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的关键,同时也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联系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情况和特点应当建立起较为系统的协同机制,从课程思政的视角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成长中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情况和特点,全面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应当考虑到不同类型思政教育元素的灵活应用,既要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也要关注《财务分析》课程中的思政教育价值,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接触不同案例的同时强化学习体验,为后续《财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三)利用信息工具创新思政教育实施方式
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应当考虑到《财务分析》课程本身的教育功能和定位,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利用信息化工具改进思政教育的学习方法。既要考虑到学生对思政理论的了解与掌握情况,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真实学习特点,从课程思政建设的视角出发,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在思政教育中有所收获。比如在网络教育平台的构建中,可以利用微课等形式的材料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任务,在课前自主探究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进而增强学生对思政理论的理解。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基于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特点有效改进教学策略,确保后续思政教育在《财务分析》课程中的有效应用。
(四)深化校企合作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对《财务分析》课程中的实践育人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应当考虑到思政教育本身的重要价值,从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协同配合出发,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预期效果,为后续学生实践体验的不断深化提供支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可以考虑到思政教育具体实施过程的多元化特点,在帮助学生了解思政教育相关需求的基础上,借助企业的真实实践项目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在实践中促进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培养的同步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全面落实高校《财务分析》课程思政建设是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全面提升的关键,同时也是《财务分析》课程质量得以保障的重要前提。联系现阶段高校《财务分析》课程改革的现实情况和相关要求需要建立起系统全面的协同机制,将《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在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下实现个性化成长。(南昌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万绍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