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多元化建设首都演艺中心
发布时间:2025-01-16 16:32:56 | 来源:咸宁新闻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北京市政协委员,保利文化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波在《北京观察》2024年第4期发表文章《多元化建设首都演艺中心》,就“数字端联动有待加强”“积极高效的扶持与服务”“做强做优‘大戏看北京’品牌”等方面提出建议。现将全文转发如下:
北京将打造“演艺之都”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愈发凸显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摆在新时代首都发展突出位置的重要性与紧迫性。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的十周年,鼓励影视剧创作生产精品力作,加大线上线下联动力度,推动北京市影视和舞台剧的发展,支持京津冀协同和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升级,对推进首都演艺中心多元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多年来,北京市影视剧产业蓬勃发展,北京拥有最完整、丰富、多元的电影和剧目资源,集聚了全国优秀的文化企业、创意人才、艺术高校、影视基地、剧院以及交易平台,培育和发展了一批线上和线下联动的文化新业态。
数字端联动有待加强
面对全国范围的文化内容作品成熟程度、市场消费水平不一的背景,北京市演艺中心的建立仍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京外优惠政策吸引部分优质资源外流。以影视行业为例,围绕税收返还、开设上市绿色通道等领域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导致北京多年培育的一些知名电影企业为享受优惠措施或满足自身上市需要,外迁至当地或落户一批重大项目,影视优质资源出现一定程度的外流。
二是国际化程度与首都演艺中心的发展仍不匹配。北京电影各类评估指标名列全国前茅,并已步入国际市场,但仍缺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导演、创作团队、影视作品、影视企业、影展和交流活动,与大国首都地位以及北京的国际知名度不匹配。
三是线上线下联动效果仍有待加强。当前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催生了众多文化新业态,需要加大技术和资金支持力度,从线上观看推进到线下的数字剧场端、数字影院端观看,拓展受众群体规模,以高质量文化作品引领供给和满足观众需求。
积极高效的扶持与服务
就多元化建设“演艺之都”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供给,保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文化内容的发展对支持政策的依赖程度较高,建议政府部门对文化内容实行积极高效的扶持与管理服务,成为北京打造全国影视剧目等文化内容产业高地的重要组织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围绕文化内容创作、拍摄制作、后期效果、宣传发行、资本运营、版权交易等重点环节和中高端价值链,对骨干、成长型的企业给予更多的税收、融资及资金奖励支持,发放影视、剧目等优惠券,鼓励各类机关和企事业在电影院、剧院等文化场地开展党建、团建、工建等活动,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丰富文化消费场景,减少演艺行业人才的流失,推动文化行业整体发展。
二是坚持内容为王,彰显首都风貌和中国文化精神。把“内容为王”作为文化演艺活动的内生动力,为在京的影视剧目内容创作企业、个体等,创作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影视剧目内容,为推动首都演艺中心多元化建设提供强劲内容引擎。
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线上线下内容联动。以“文化 +科技”升级改造公共文化艺术空间,通过虚拟人、数字文化产品、元宇宙、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业务,推广《繁花》《王者荣耀》等爆款 IP“沉浸式演出”经验,并采用数字水印技术进行版权保护与溯源,加大线上、线下影视作品版权的保护和侵权惩戒力度,通过故事线构建、交互设计和场景塑造等手段,为舞台艺术的创作和传播开拓新模式新业态,支持多功能文化数字化场景。
四是打造品牌活动,积极融入全球文化产业环节。加强国际合作,作为北京演艺中心和文化产业的金名片,通过开放的中外合作机制借力发力、借船出海,鼓励高频次组织开展特定国家和地区的电影文化季、国际文化交流影展等,集聚高品质文化艺术资源,将北京市打造成为一座与大国首都相匹配的国际文化中心。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
做强做优“大戏看北京”品牌
应该看到,目前北京市演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原创剧目制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原创剧目创作、展演平台建设还不完善,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原创剧目数量和质量,创造出更多含金量高、市场反响好、文化影响力强的优质原创剧目。建议做强做优“大戏看北京”品牌,推进北京“演艺之都”建设。进一步推进文艺设施建设,加大对优秀原创戏剧精品的扶持力度和艺术人才培养力度,深挖京味内容,讲好中国故事,推动高品质原创剧目进入国际舞台。同时,引进重量级国际戏剧精品,推出高质量、多元化文化交流活动。以推动东城区“戏剧之城”建设为契机,加强“大戏东望”等品牌演出平台运营,建设全国戏剧人才培养基地,打造以品质为引领,搭建优质原创剧目创作、展演平台,孵化一批艺术定位高、市场反响好的原创精品力作,推进国内外优质剧目北京首演机制建设,擦亮“大戏看北京”这张文化名片,形成北京戏剧引力场,为首都打造“演艺之都”提供强劲内容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