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价值270亿元的高铁票,背后是成都的开年雄心
发布时间:2025-01-20 11:17:4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2025年伊始,当春节的气息开始在蓉城弥漫,成都⇌大湾区动卧列车汽笛首次响起,一场“投资成都”的大戏在深圳拉开帷幕。从1月13日到17日,短短5天内:16场投资促进活动密集开展,38个重大产业化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高达265.72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占比超过七成,29个项目投资总额达190.42亿元,主要布局在人工智能、商业航天、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展现出鲜明的产业导向。
招商行动构建起多层次联动的格局。在市级层面,投促、经信、科技等部门形成合力,从招商引智、产业合作、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等方向精准发力;在区(市)县层面,11个区(市)县围绕“立园满园”新机遇开展“错位招商”;在区域层面,基于动卧列车开通的“经济动线”,成渝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开启创新竞合之旅。这种多维度的布局,让招商不再是简单的项目引进,而是一场招商生态的系统重构。
2025成都(湾区)投资促进活动,展现出成都“投资生态圈”三大布局。第一个布局是创新链接。成都与华为的深化战略合作协议签署,开启了人工智能、供应链和产业生态、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全新篇章。这种与头部企业的深度合作,带来的不只是一个项目,而是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升级。
第二个布局是情感链接。成都巧妙地将“以商招商”变成了“回家过年”,让40位大湾区川籍企业家重拾乡情。这种温情牵引,让项目合作有了更深层的情感基础。成都市组织成都本地企业共赴大湾区,“深圳造”和“成都造”科技产品的同台展示,让投资活动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游戏,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气。
第三个布局是要素链接。通过资本招商、金融招商双管齐下,成都搭建起了一个多层次的资金支持体系。交投航投、重产基金、交子金控等成都市级投资基金与四川银行等金融机构同台亮相,与深圳本地投资机构默契配合,让项目不再为资金发愁。而动卧列车开通带来的“夕发朝至”便利,更是为两地要素流动搭建了一条融合发展的快捷通道。
放眼2025年上半年,成都的故事还在“加戏”。从外商投资企业圆桌会到首届“投资成都”全球招商大会,从欧美跨国企业“成都园区行”到“投资成都”香港站全球发布会、对外开放大会、央企投资生态大会,一系列重磅活动已经排上日程。这些活动,无不具备“互促互惠,开放共赢”的特色,反映在新形势下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主动变革招引模式的战略担当。而这一切的谋篇布局,早在一年前就已展开。
当其他城市还在为单个项目奔走的时候,成都2024年就在谋划一场招商引资的系统变革。就像一位积蓄力量的拳击手,成都通过七记重拳,为2025年“投资成都”的活动盛宴做足了准备。
第一记重拳,打出了“统筹联动”新格局。聚焦市委市政府经济工作总体部署,成都市整个投资促进系统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统计”和“接待”,而是高举“统筹”和“指挥”大旗。市本级聚焦链主企业,顶层设计招大商;区(市)县瞄准专精特新、单项冠军,铺天盖地大招商;招商中心联动国企、社会资本、金融机构,招投联动,专业招商,形成了全新的招商分工体系。
第二记重拳,打出了“央地协同”新高度。成都瞄准“三中心一基地”的城市定位,引进了中航系、中核系、中科系等一批重量级央企项目。特别是在战略备份领域,11个项目纷纷落地,从航空发动机到军工电子,开启新时期的“新三线”建设浪潮,构筑起了一道现代产业的新防线。
第三记重拳,打出了“精准发力”新路径。围绕“3+22”制造园区,成都绘制了三张招引清单,就像一个在战场上的将军,精准锁定每一个产业突破口。结果如何?中科曙光GPU芯片项目一举突破国产芯片总部在蓉“零”的记录;亿华通氢能项目填补了电解水制氢关键材料的空白;犀重汽车及盘毂动力项目,实现了省市新能源商用车整车总部在川零的突破。
第四记重拳,打出了“品牌营造”新气象。以链主企业为引领的19场“圈链融合”活动,140个项目签约,1047.1亿元的总投资,这些数字背后是成都打造产业新高地的坚定决心。
第五记重拳,打出了“优化服务”新标准。成都“投资盖碗茶”不是一个简单的服务平台,而是成都链接企业、项目、人才的金钥匙。通过常态化的链主座谈会,成都正在巧妙构建一个有厚重城市底蕴的营商环境。坚持有需必应,无需不扰,常态化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服务企业工作。千方百计为企业“拓市场、降成本、给场景、搭平台”。
第六记重拳,打出了“改革赋能”新动能。成都招商中心的成立,不是单纯的机构改革,而是一场招商引资深刻的变革。一个由多部门加上国有资本、金融机构组成的专业招商小分队常驻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就是要把最好的项目请进来。
第七记重拳,打出了“系统突破”新思路。从中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个同时出台“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到深化行业研究,绘制目标企业全景图,成都正在打造一支“懂经济、敢担当、抓产业”的铁军。正是这七记重拳的蓄力,让成都2025年系列招商活动有了坚实的底气,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如果说热闹的招商活动是“面子”,那么扎实的落地保障就是“里子”。2025年,成都正以“四梁八柱”工程为抓手,构建起一套项目落地的精准体系。“四梁”是核心机制。以项目评审委员会把控质量,确保每个签约项目经得起市场检验;以“投资盖碗茶”平台提供全程服务,陪伴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以成都招商中心运作专业化服务,让每个项目都有专人跟进;以智慧管理平台实现闭环监管,做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八柱”则是关键支撑。场景支撑为项目提供首店首发机会;平台支撑打通从实验室到产业化通道;要素支撑整合数据算力等新型生产资源;市场支撑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渠道;资金支撑构建全生命周期产业基金体系;人才支撑解决产业链紧缺人才需求;园区支撑提供差异化发展空间;品牌支撑培育“成都造”爆款产品。在这个体系中,成都市投资促进局作为“指挥部”,负责重大项目的统筹协调,提级调度;区(市)县和园区作为“尖刀班”,负责具体项目的对接落地;各职能部门和国有企业作为“战略支援部”,负责要素资源的精准配置。成都特别强调“三率”考核——履约率、开工率、投产率,就是要让热闹的场面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不搞花架子,以实绩论英雄。这,才是一座城市招商引资的真谛。
成都的招商引资变革,还是对这个时代一个重要命题的回答:地方如何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进程中实现共赢发展?成都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在新形势下,招商引资不是“竞次”,而是“竞优”;不是简单的项目引进,而是全方位的产业生态构建。如这次成都与大湾区产业对接,就体现了“跨区域协作”的理念,通过动卧列车这条“经济动线”融合通道,两地企业在创新合作中实现共同成长,正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应有之义。从大湾区落到成都的项目,都能在这里找到最适合的发展路径,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而成都组织本土企业走出去拓市场,则是打通了与发达区域的产业循环,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这种变革的意义在于,它让城市之间的竞争从“零和博弈”走向“共创共赢”。成都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产业能级、完善配套服务,不是在与其他城市抢夺存量,而是在为区域经济创造增量。更重要的是,这种变革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贡献了“成都方案”。通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数字化管理,成都正在打破传统招商中的信息壁垒和资源分割,让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成都的招商引资变革,证明了在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发展的竞争力不在于“抢”,而在于“创”;不在于“引”,而在于“融”。这,就是一座城市的担当,也是一个时代的答案。(文:罗提、成都市投促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