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引领 文化赋能背景下《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5-01-20 13:59:0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摘要:《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黄河文化为《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深厚而丰富的教学资源。本文以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试点,通过对课程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深入分析,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和教学评价四个维度探索黄河文化与《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的融合路径,提出课程改革创新举措。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中融入黄河文化,既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此外,黄河文化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引言:

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播知识和塑造人格至关重要。大量研究表明,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专业知识教学,对引导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大有裨益。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大力推进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同向同行。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此乃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永续繁荣的长远谋划。深入探寻黄河文化中蕴含的时代价值,传承黄河历史脉络,是这一战略推进的关键环节。高校作为教学、科研、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将黄河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中,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做好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责无旁贷。黄河沿岸九省区丰富的地域文化、饮食文化、黄河治理过程中造就的科技成果和精神文化、黄河水利工程设计建造过程中的科学思维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内容,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为《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大量教学资源。

在思政引领,文化赋能背景下,亟需对《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方法进行系统改革。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和教学评价四个维度研究提出黄河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实施路径,以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试点开展应用示范。

1.《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食品工程原理》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专业之间起着关键的衔接作用。其教学质量的优劣,对于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至关重要。通过文献归纳总结和问卷调查,现阶段《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仍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1)重理论讲解,轻实践教学

《食品工程原理》是极具工程性的课程,重点讲授食品加工生产中基本原理、工艺设计、设备选型等理论知识。课程涉及大量公式推导、工艺计算和设备构造等理论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多数高校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通过对课程重难点的反复讲解和大量练习,强化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习过程无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使学生缺乏应变与解题能力,面对题目变化常不知所措,在后续课程设计中也难以自如应对。此外,由于实习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缺失、具备工程实践经验的授课教师较少等原因,实践教学学时严重不足,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如气体输送机械、离心分离等。

(2)重知识和技能学习,忽略工匠精神、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素养的培养

为食品工业培育从事食品研发、生产、质量管控等工作的从业者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常常侧重工程能力的塑造,而忽略工匠精神、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个别从业者缺乏使命责任与担当意识。如果从业者缺乏使命责任与担当意识,或缺乏足够的工匠精神和工程伦理,将产生不同程度的食品安全事件,对公众健康、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影响,影响社会安定和谐。

2.《食品工程原理》教学改革思路

(1)教学内容改革

《食品工程原理》的课堂教学注重凸显工程“应用”特性。该课程聚焦食品加工与生产的核心单元操作,这些内容皆脱胎于真实的食品生产场景,具备高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因此,教学内容规划需紧密关联实际食品生产状况,契合食品产业的动态走向。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开始之初,设计一堂关于黄河文化和食品工程原理知识紧密结合的导论课。首先介绍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及其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通过讲述黄河的起源、流域概况、历史变迁以及沿岸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对黄河文化的兴趣与好奇心,为后续课程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根据黄河文化的内涵和分类体系,将黄河文化分为实体文化(如水利工程、白酒酿造工艺、食醋酿造工艺等)和(治黄方略、名人事迹、历史典故、黄河下游防洪体系演变等)。收集实体文化企业和工艺技术,挖掘精神文化中蕴含的科学思维、工匠精神、自然伦理、工程伦理、社会责任感等思政要素,建立适用于《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的黄河文化课程资源库。

在《食品工程原理》教学中,以实例融合多元教育。如在讲授流体流动及其输送机械相关章节时,引入黄河小浪底工程,顺势引导学生探究黄河治理策略与名人轶事,比如大禹治水。大禹通过拓展洪水流动截面,减缓流速,降低洪水危害,此即流体连续性方程的实际运用。其“顺水性,导之入海”理念成就治水伟业,为全球治水树立楷模,彰显我国劳动人民智慧,激发学生文化自信与爱国热忱。如在蒸馏章节时,以白酒酿造技术为切入点,介绍其发展历史,同时引领学生追溯酿酒及白酒纯化技术的演进历程,展现我国古代食品科技辉煌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鉴于白酒制作需多轮蒸馏与调配,可借白酒生产质量安全环节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增强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如在讲解干燥必要条件时,剖析温度与水汽分压关系,渗透现象与本质辩证思维,助力学生全面理解知识内涵与外延。乍一看,似乎温度越高干燥越快,易误认温度为干燥关键,实则不然,经深入分析可知,干燥介质水汽分压低于物料表面水汽压才是干燥的核心条件。

(2)教学方法改革

分解《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知识点,逐一剖析各知识点与黄河文化的内在关联,以人、物、事为依托,将黄河文化与《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入课程。对于实体文化,侧重于《食品工程原理》课程实习实践环节的融入,通过专题讲座、实地参观实习以及学生联合培养等多元化方式,将黄河文化有机融入《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对于精神文化,我们采用“润物无声”的方式,通过案例教学法,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达成价值导向的目的,在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际助力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教学流程改革

课程教学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科学思维等综合素养,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专业知识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充分挖掘优质线上教学资源的潜力,积极探索、创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例如借助雨课堂平台,利用线上优质教学资源如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江苏大学教学团队打造的“食品工程原理”慕课以及学堂在线平台上广东工业大学教学团队构建的《化工原理》。课前发送融入黄河文化的预习课件及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完成预习,教师在此期间督促学生按时且保质保量完成预习内容,根据学生预习效果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案,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的教学成效。

课堂教学以线下进行,对于抽象的基本原理和设备相关知识,授课教师结合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和视频动画生动讲解,使得学生能够学生高效掌握。同时借助“雨课堂”及时发布课堂习题,了解学生对重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能督促学生听课。最后,借助学校的智慧教室平台录制课堂全程以形成视频回放,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鉴于《食品工程原理》知识点繁杂、工艺计算公式复杂,课后需进一步巩固复习。课后学习采用线上课后作业和线下章节测验相结合进行。教师在每节课后通过“雨课堂”平台推送作业,批改后反馈薄弱环节助力学生查漏补缺,章节授课结束后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促使其主动思考、深入理解。学生完成思维导图作业后进行线下章节测验,教师批改反馈给学生,学生再次对相关知识点复习,全面掌握重难点知识。此过程可提炼出不忘初心、努力学习、求真务实等思政元素。

(4)教学评价改革

课程思政评价宛如一把精准的标尺,是检验课程思政目标融入情况的有力工具,随着本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践推进,在考核指标体系里增设思政评价指标不可或缺。为此我们建立了基于课程思政评价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多维度评价体系法主要包括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共计90%),课程思政评价(10%)贯穿其中。终结性评价以期末考试(60%)为主,形成性评价由课前雨课堂教学(10%)、课堂教学(10%)、雨课堂课后作业(5%)、章节测验(5%)组成,课程思政评价由科学思维、工匠精神、自然伦理、工程伦理和社会责任感等组成。在加大平时学习过程考核比重的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工匠精神等进行考核,助力学生从多元维度达成职业理想,进而更好地服务国家与社会。

3.《食品工程原理》教学改革成效

把教学改革举措应用于2022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过程后,原本略显沉闷的课堂氛围得到明显改善。学生能踊跃参与课堂上的提问、讨论环节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对比2021级和2022级《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期末考试成绩,不难发现,改革前(2021级)成绩不及格率高达82%,平均成绩49.3分。改革后(2022年),课程不及格率降至36.0%,平均分增至64.6分。此外,改革后课程的优良率(80分以上)比改革前显著提升(由2%提升至18%)。

4.结语

本文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基于黄河文化元素的食品工程原理教学改革方案。结果表明,将黄河文化融入食品工程原理教学,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为培养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的食品工程人才提供了新思路。

项目支持: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 2024SJGLX0565),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黄河文化育人专项系列项目资助(项目编号: ZGJG202428HJB、ZGJG202449HJB)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食品与化工学院、秦小转、王宇飞、王少鹏、姚虹、孙浩冉、李圆圆)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