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桃江浮邱山乡:农文旅深融合,田园美产业兴
发布时间:2025-02-08 14:41:4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律回春渐,新元肇启。浮邱山乡的广袤田野间,新修的渠道沿着农田的边缘蜿蜒盘旋,新建的美丽屋场在竹林间焕发新颜,一幅“农业优、三产活、乡村美、生态好”的新春画卷正徐徐展开。
渠道修建滋补乡村,农业发展有“颜值”更有“产值”。“担水坝村渠道已近20年没有流水经过,有了渠道就有了流水,农业也有了产值”,走在新建的西干渠两侧,看渠道流水滋补万亩农田,回乡过年的游子们对家乡的变化赞不绝口。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串联纽带,浮邱山乡渠道已经久未修,又无专人维护,导致沟边杂草丛生,沟内淤泥堵塞,灌溉能力较差,农业产值不高。为加速推进全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满足农业基本用水需求,有效回应人民群众反映已久的“饮水难、灌溉难”问题,2024年6月开始,全乡干渠、支渠、泄洪道的修建与衬砌一体推进,施工队员们每天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早上5点就开始工作,不到半年就完成了11.7公里渠道整形衬砌、7公里渠道硬化、1公里防护栏安装、7处人行桥修建、38处涵道修建。如今,全乡渠道规整有序、错落有致,潺潺流水灌溉56000余亩农田,全乡17个村、5万余名群众受益,农业有了“颜值”更有了“产值”。
文化艺术邂逅乡村,文旅融合有“成色”更有“底色”。“‘捉老子,怕老子,杀了老子,还有老子’,江诗咏被捕入狱后饱受酷刑,但他宁死不屈,留下的这句话被当地村民铭记,成为我们坚定的精神信仰所在”,西峰寺村“诗咏堂”内,解说员正在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介绍本地烈士江诗咏的革命事迹,诉说着西峰寺村经历过的峥嵘往事。浮邱山下,“诗咏堂”附近,当地村民们在美丽屋场的“听亭”之中休憩闲聊,山边的瀑布不缓不急,身旁的竹林优雅知性,村民们生起一炉“烟火”,品味着古树茶香,畅谈着生活趣事。庭院广场上,一群孩子们正在老师指导下画画写生,一笔一划间勾勒着他们眼中的世界。
据悉,西峰寺村深入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围绕本地烈士江诗咏革命事迹,将文化艺术元素融入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建设江诗咏“两封家书表赤心”主题陈列馆,绘制“古韵浮邱”文化墙,并配套建设了“三山亭院”、“坡上”集装箱餐厅等微景点,不到一年就将西峰寺村金家冲组一带打造成“红色旅游+绿色康养”的文旅产业园。在文化赋能下,乡村面貌有了“成色”,乡村发展有了“底色”。
同心聚力共建乡村,乡村振兴有“看头”更有“奔头”。沿着资江水岸往下,走进浮邱山乡黄南冲村的湿地公园处,只见绿意盎然的草坪上三五成群的游客正在拍照打卡,河堤边卖风筝的小贩正在预售春天。微风徐徐吹过,太阳缓缓落下,在此拍摄日落的摄影家们也不由自主地吟诵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
一年前,这片草坪都仍是一片废弃滩涂,河边杂草丛生,群众出行不便。全市旅发大会后,来此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黄南冲村抢抓机遇,乘着政策东风,争项目、引资金,干群齐心共谋发展。村民们让地让利、投工投劳,不到一年就完成了露营草坪的打造、旅游厕所的建设、休闲石椅的配备、停车场的规划修建,以及公路的硬化与沿线路灯的安装,原本寂静的黄南冲村开始热闹起来,擂茶摊、小吃铺也多了起来,游客倍增的同时带动了当地的乡村经济。刘正安就是红利的直接受益者。他利用晴好天气在后山种植红薯,并晒制了1000多斤红薯粉,在游客游玩时进行推广销售,不到一年增收上万元。他说:“越来越美的家乡让我们的生活有了奔头”。(鲁啸宇、马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