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思政课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究

发布时间:2025-02-26 16:32:5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核心课程,其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高校思政课管理模式在实践中暴露出诸多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制约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这一理念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之中,实现全课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因此,探索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校思政课管理模式创新,不仅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现有思政课管理模式的不足

(一)课程协同程度低

课程思政理念要求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共同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然而,当前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的协同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1)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内容和形式上缺乏衔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虽然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两者往往缺乏紧密的联系和衔接。思政课程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价值观的引导,而课程思政则强调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然而,由于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上的差异,导致它们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2)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课程思政缺乏协同。高校各专业课程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时,往往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同。各门课程在挖掘思政元素、设计思政教学内容时,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相互之间的沟通和协作。这导致各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方面的实施效果参差不齐,难以形成整体合力。

(二)教师思政能力不足

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其能力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然而,当前高校教师思政能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1)对课程思政理念理解不深。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关联性不强,思政教育工作应该交由专门的思政教师来进行。这种观念导致他们在专业教学中缺乏融入思政元素的意识和主动性。(2)思政元素挖掘能力不足。部分教师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时,缺乏科学的方法和系统的规划。他们往往只是简单地套用思政课的内容,没有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目标进行深入挖掘。这导致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和契合度,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效应。(3)思政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部分教师在思政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缺乏创新和灵活性。他们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思政课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

(三)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高校在推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比较重视思政内容的设计,但在思政效果的评估方面却存在不足。(1)评价指标不够全面。当前思政课评价体系往往只关注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评估。这种评价指标不够全面,难以全面反映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2)评价方法不够科学。当前思政课评价方法往往采用传统的考试、作业等方式进行,缺乏对学生日常表现和实践活动的评估。这种评价方法容易导致学生只关注考试成绩而忽视实际表现和实践能力的提升。(3)缺乏反馈机制。当前思政课评价体系往往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导致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所在,进而无法针对问题进行改进和调整。这种缺乏反馈机制的评价体系容易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创新性思政课管理策略和方法

针对现有思政课管理模式的不足,本文提出以下创新性的管理策略和方法,以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加强课程协同,构建大思政格局

加强课程协同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径。(1)制定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制定统一的课程思政规划和标准,明确各门课程在课程思政方面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制定规划和标准,可以引导各门课程在挖掘思政元素、设计思政教学内容时保持一致性和协调性。(2)建立课程协同机制。建立课程协同机制,促进各门课程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可以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或工作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门课程在课程思政方面的实施工作。同时,可以定期组织课程思政研讨会或交流会等活动,促进各门课程之间的经验分享和互相学习。(3)推动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推动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通过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等方式,将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专业教学内容中。同时,可以鼓励教师在专业教学中采用案例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契合点。

(二)完善评价体系,提高评价科学性

完善评价体系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保障。(1)制定全面的评价指标。制定全面的思政课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思想政治素质、价值观念等方面。通过制定全面的评价指标,可以全面反映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2)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思政课评价方法,包括考试、作业、日常表现、实践活动等。通过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同时,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3)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建立有效的思政课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所在。可以通过定期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针对问题进行改进和调整。同时,可以建立教师互评和学生评教等机制,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监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提升教师思政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教师思政能力是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1)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和认识。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讲座、研讨会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为教师传授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时,可以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和培训课程,拓宽视野和知识面。(2)建立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可以通过设立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奖励优秀课程思政案例等方式,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可以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中,作为教师晋升和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可以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培养青年教师等方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同时,可以加强师资队伍的管理和考核工作,建立健全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确保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四)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1)采用案例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方法等新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通过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2)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思政课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形式。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录制教学视频等方式,将抽象的思政理论知识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库和在线学习平台等渠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自主学习机会。(3)组织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组织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可以通过组织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径。(1)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和联系。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和联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家庭背景等情况。可以通过定期家访、家长会等方式,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和沟通渠道。同时,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思政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增强家长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和参与度。(2)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可以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可以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和行业专家来校讲座或授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和视野拓展机会。(3)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形成育人合力。可以成立家校社协同育人领导小组或工作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家校社三方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工作。同时,可以制定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施方案和计划等文件,明确各方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职责和任务分工等事项。通过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可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围和格局。

【本文系2023—2025年四川文理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项目“‘形势与政策’课核心教学团队建设研究”(2023JG026C)阶段性成果。】(四川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梁云)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