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根本是提升人的能力
发布时间:2025-03-04 14:37:0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化,各类突发事件频发,呈现出影响范围广、危害损失大、成因复杂化、潜在危险源增多、防控难度大等趋势,给公共安全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基层作为突发事件的前沿阵地,其应急管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然而,受限于资源、技术、人才和思想意识等多种因素,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往往成为应急管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实践表明,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根本在于人的能力,人不仅是应急管理活动的主体,也是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发展、改革与创新的“操盘手”和实施者。因此,提升人的应急管理能力,是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根本途径。
一、加强教育培训,力争“全民知会”
一是提升干部队伍专业水平。通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人才激励政策等措施,确保基层应急管理队伍始终保持旺盛的专业性和战斗力。通过教育培训、自主学习、实践锻炼等方式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层应急管理人才。二是加强对公众的常态化培训。建立涵盖基本安全知识、操作技能、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内容,针对社会面的定期培训制度,确保公众能够得到长期的安全教育,使其安全知识技能持续提升。三是夯实对青少年的安全教育。积极贯彻教育部相关精神,将安全知识、应急处置技能融入常规教育体系之中扎实开展,也可以在体育课程教学以及军训阶段有机穿插应急急救知识讲授与实操训练环节。四是深化训练演练实践活动。加大训练演练力度,定期组织开展贴近实战的实操训练活动以及安全模拟演习,让公众熟练掌握紧急状况下科学应对、妥善处理的正确方式方法,切实增强实战应对能力。
二、强化组织建设,确保“精兵强将”
一是扩充基层干部队伍。加大对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适度增加干部编制。加大对基层干部的扶持力度,想方设法吸引优秀人才扎根基层。还可以通过完善基层干部队伍的轮换、借调、挂职制度,解决基层干部缺编的问题。二是加强干部培养。对基层干部开展安全知识与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树立“你若心里装着人民,就会有无穷的动力”的思想理念和“降低对生活的要求,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的精神追求。让那些作风正派、敢作为、敢担当、甘于奉献的干部得到重用。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在充分摸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可落地的各项政策文件,并树立政策权威性,确保不打折扣坚决执行形成习惯。从制度层面让职责和权力对等,让基层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找到动力。四是明确职责划分。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明确基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分工,确保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倡导“以结果为导向、以落实为责任”的价值观,力争实现“做到曾经做不到的、完成曾经完成不了的”工作行动力,让基层管理人员形成强烈的执行意识与行动自觉。
三、加强工作能力,实现“干劲十足”
一是加强隐患排查。实行隐患排查全覆盖、无死角的制度,特别是对易发生事故的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监控。建立隐患台账制度,对发现的问题逐一登记并跟踪整改。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群众参与隐患排查举报工作。二是加强风险评估能力。建立常态化的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对各类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通过提升风险评估人员素质、加强风险评估技术与方法应用以及加强风险评估结果应用反馈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高科学性和精准性。三是构建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体系。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建立智能化监控平台,完善监测监控网络布局,强化预测预警功能,实现对自然灾害和各类突发事件的实时监测与预警。四是强化社会动员与参与。积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和公众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共建共享共治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四、提升决策能力,做到“临危不乱”
一是加强对决策者的培训。定期组织基层应急管理决策者参加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通过模拟演练、桌面推演等方式,让决策者在实战中得到锻炼,持续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对基层应急管理决策者的监督和考核,确保其决策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二是提升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媒体、公众等,确保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构建基层应急管理信息网络,实现与上级应急管理部门、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通。三是优化社会协同联动机制。建立健全跨部门沟通渠道,包括定期会议、联络员制度、信息共享平台等。鼓励各部门之间共享信息资源,包括数据、情报、经验等。定期组织跨部门联合演练,模拟真实应急场景,检验协调机制的有效性。四是扎实组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通过政策引导、待遇保障等方式,从部队退伍军人、消防员、社会救援队伍等人群中选拔人员加入基层应急队伍,并加强实战培训与演练,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稳定性。(罗宏森、四川师范大学公共安全与应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