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断“盆景思维” 培育基层治理“郁郁森林”

发布时间:2025-03-12 16:25:4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这番论述如同春雷激荡,直指基层治理中“垒盆景”“造景观”的形式主义顽瘴痼疾。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若任由“盆景思维”蔓延,势必侵蚀干事创业的土壤,让政策落实沦为“空中楼阁”。唯有以思想清淤培厚为民沃土、以制度疏浚构筑生态屏障、以人才活水涵养根系力量,方能将基层治理成根系扎实、枝繁叶茂的“郁郁森林”。

以“清淤”之志铲除“盆景思维”,培厚实事求是的思想沃土。形式主义的表象在“层层加码”,根源却在“政绩观错位”。如同园林匠人痴迷修剪奇花异草,少数干部将“亮点工程”视为晋升筹码,将“数字报表”当作履职成绩,将“迎检花架”替代民生工程,导致工作偏离群众需求的轨道。根治这一顽疾,广大基层干部需从思想源头实施“靶向治疗”:既要将“群众满意度”铸造成政绩考核的“定盘星”,构建重实效、看长效、察民意的评价体系;更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淬炼政治品格,通过主题教育深化“人民至上”的价值认知。当“造福一方”成为干部的自觉追求,“面子工程”自会失去寄生温床,而“百姓口碑”将成为衡量治理成效的最高标尺。

以“疏浚”之智重塑“制度河道”,构筑科学治理的生态屏障。形式主义往往与制度漏洞“共生”:机械的考核指标催生“应付式”留痕,程式化的督查机制助长“表演式”落实。破解这一困局,广大基层干部需构建“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一要织密“立体监督网”,运用大数据比对、群众评议、交叉检查等方式,让“痕迹主义”无所遁形;二要建立“动态调节阀”,依据基层实际优化权责清单,为干部卸除冗余事务的枷锁;三要完善结果导向制度,将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度作为核心考核指标,推动治理从“过程留痕”转向“效果说话”。制度设计如同治水工程,既用“硬约束”截断形式主义暗流,更用“软引导”激发干事创业活水,方能形成“制度护岸、活力奔涌”的良性生态。

以“引活”之力激活“源头活水”,涵养担当作为的根系力量。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风之化雨,则草木欣欣。基层干部是治理森林的“育林人”,其能力作风直接影响治理成色。因此,教育培训当打破“填鸭式”灌输,推行“田间课堂”“案例教学”,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中锤炼群众工作本领;考核激励需打破“论资排辈”,让在乡村振兴、矛盾调解等一线踏实耕耘的“老黄牛”得荣誉、有舞台。更需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创新者撑腰、为担当者护航,让干部摆脱“怕问责”的心理枷锁。唯有每个治理“细胞”都充盈进取能量,才能形成“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生动局面,实现从“单点盆景”到“全域风景”的跃升。

(四川省高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罗梦理)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