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链融合”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2025-03-14 11:02:4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为高等教育注入了强大动力,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亟需在“三链融合”视域下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与优化。“三链融合”能够有效联接和配置创新创业要素和资源,促进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等方面出发,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路径,有利于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的推进,推动教育与产业的协同发展,是新时代高校深化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命题。

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课程

优化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应聚焦于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基本素养。具体课程内容可围绕创新创业理论、创业案例分析、创新思维训练等展开,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激发其创新创业意识。例如,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创新思维与方法》等课程,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关键要素。互动式教学法能够使创新创业课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强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强化“专创融合”,关键在于将创新创业理念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鼓励高校教师在专业课程设计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结合行业前沿和市场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创业领域的机遇与挑战。与此同时,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这种“专创融合”的教育模式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就业环境,还为专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强化实践课程对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锻炼。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应通过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实践、实习实训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例如,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赛事,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此外,高校还可与企业合作,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积累经验。实践课程的设计应注重与实际产业需求的对接,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学校可设立“创新创业实践周”,在集中时间内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设计与实施,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能力

引进具有产业背景的专业教师。高校可通过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具有产业背景和丰富创业经验的专业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以优化队伍结构。鼓励教师将职业经验、行业技术动态和行业规范等融入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具实践性和针对性的职业指导。与此同时,高校还可邀请企业高管、创业者等担任创新创业校外导师,开设一系列实践课程或专题讲座。这些校外导师不仅能够分享他们在企业中的实战经验,还能为学生提供行业内的学习资源和信息渠道,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更好地把握行业动态和职业技能需求,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

加强教师的培训与交流。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与交流同样至关重要。高校应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邀请企业专家和行业精英走进校园,分享最新的创新创业理念与技能,以此提升校内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水平。与此同时,鼓励教师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参与企业的创新实践,使教师在实践中增强产业认知,提升创新能力。例如,可以设立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制度,选派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亲身体验企业的运营模式、创新流程和市场竞争,从而在教学中更好地融入实际案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高校应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专职教师+企业导师+学生创业典型”的多元化、结构化指导队伍,多方联动,引导学生了解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导师团队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和经验特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项目指导、创业咨询和技术支持,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例如,可以设立“创新创业导师工作室”作为导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工作室定期开展项目辅导、创业沙龙、专题讲座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助力学生突破创业过程中的技术瓶颈、解决市场定位的迷茫以及应对团队管理的挑战等,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搭建实践平台:促进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

发挥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关键作用。高校的“众创空间”作为实现创新和创业有机结合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双创教育实践环节的缺失,是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孵化器”和“训练场”。高校应充分依托并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规划与建设“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打造一个集办公、研发、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孵化基地可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例如提供办公场地和设备支持等,帮助学生将创业理念转化为实际项目。孵化基地的作用不仅是提供硬件支持和专业服务,更在于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业沙龙、项目路演等活动,基地可以搭建起一个学生与交流、合作的综合性平台,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造力。

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拓展校外实践平台。高校要与企业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共同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和实习实训项目。通过深度合作,学生不仅能够参与企业的实际运营项目,紧贴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还能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例如,高校可以与企业联手举办创新创业项目路演活动,为高校学生提供项目展示和经验交流的平台,搭建市场对接桥梁,助力项目孵化、落地与发展。这种合作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同时也为企业注入了创新活力,储备潜在的人才资源。

开展校企联合项目,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高校与企业可联合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共同解决产业中的实际问题。例如,企业提出技术需求,高校组织师生团队进行研发,项目成果由企业进行产业化应用。这种合作模式能够精准对接企业实际问题,也避免了科研与市场的脱节,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应用价值。与此同时,高校还应积极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通过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业化的创新链。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推动产学研用的一体化。

总结

在“三链融合”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路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实践平台等措施,高校能够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实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未来,高校还应进一步深化“三链融合”,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更多创新的教育模式和实践路径,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作者:张伟,南昌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教师,江西师范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博士生;本文系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研究改革重点项目“JXJG-23-2-1”的阶段性成果。)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