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匠心承古韵,薪火相传小笼缘

发布时间:2025-03-26 11:16:2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金山学院非遗研学社走进福州老字号小笼包技艺现场

在当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愈发重视的浪潮中,探寻传统美食背后的非遗密码成为热门话题。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的学子们,就在非遗研学社的带领下,开启了一段与福州黄记小笼包的美味邂逅之旅。2025年3月25日,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非遗研学社与福州第三代非遗传承人黄秋彤联合组织开展了一场别具特色的非遗文化体验活动。研学社社长带领八名学生走进福州“黄记小笼包”老字号门店,亲身感受传统小笼包制作技艺的匠心传承。

图1:非遗研学社团支部黄记小笼包店前合影

本次活动主题为“探寻非遗美食,传承小笼文化”,旨在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福州传统美食的魅力,加深对非遗文化的了解与传承意识。

当日中午12时,研学社成员从福建农林大学出发,于12时30分抵达黄记小笼包门店。作为福州非遗美食代表,黄记小笼包创立于1995年,历经30年手作传承。黄秋彤师傅作为技艺传承者,凭借精湛手艺,深受食客好评与业界认可。活动期间,黄秋彤师傅全程指导,为学生们展示了传统小笼包的制作工艺。

活动伊始,黄秋彤师傅现场演示了小笼包面皮的制作流程。他介绍,黄记小笼包的面皮采用传统“老面”发酵工艺,与市面常见的酵母发酵不同。“老面需用前一日留下的面种,经过12小时自然发酵,使面团产生丰富的乳酸菌群。”这种工艺制成的面皮质地柔韧,蒸熟后薄而不破,入口兼具麦香与微酸风味,且更易消化。这也是黄记小笼包一直坚守的匠心所在。

在包制环节,黄秋彤师傅亲自示范了小笼包制作,其中的26褶工艺,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彰显独特传承魅力。其手法娴熟,指尖轻捏推拉,短短8秒便完成一个褶纹均匀、形如菊花的成品。学生们注意到,手工制作的小笼包褶纹清晰流畅,与机器生产的标准化产品相比,更多了一份灵动气韵。

图2:非遗研学社成员观摩小笼包制作

随后,在黄秋彤师傅的指导下,学生们亲自体验小笼包制作过程,尽管手法生疏,但通过反复调整捏合力度与收口角度,最终成功完成数十个小笼包制作,现场互动氛围热烈。蒸制六分钟后,学生们品尝了亲手制作的小笼包,并与黄秋彤师傅的作品进行对比。非遗研学社成员陈辉表示:“手工小笼包的面皮更有嚼劲,肉馅汤汁饱满,能明显感受到老面发酵带来的风味层次。”

图3:非遗研学社成员手作小笼包成果展示

活动尾声,学子们与黄秋彤师傅合影留念,蒸笼腾起的热气模糊了镜头,却清晰了文化传承的轨迹。

图4:非遗研学社成员与非遗传承人黄秋彤合影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学生们对福州非遗美食文化的认知度,更为非遗文化在校园及年轻群体中的传播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对于未来,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非遗研学社表示将继续致力于非遗文化的推广与传承,期待与更多非遗项目展开合作,让更多学生感受非遗魅力。(非遗研学社方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