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破解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困境的金钥匙
发布时间:2025-03-27 16:31:4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产教融合是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贯通的重要路径,成为解决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脱节、目标要求与市场导向错位、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矛盾等困境的金钥匙。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优化课程体系和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新生态,实现专业硕士研究生从“知识接收者”向“创新实践者”转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动力。
一、搭建校企合作桥梁:构建产教协同的“双螺旋”创新生态
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产教融合的关键是打破高校与产业之间的壁垒,实现知识自由流动和创新能力提升,而协同创新平台则是产学研用贯通的桥梁枢纽。积极构建集教学、科研、服务和转化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搭建产教融会贯通的实践载体,促进高校与企业协同发展、共同创新,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融通。依托协同创新平台,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利用项目合作模式,有效链接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实现生产要素共享、技术成果转化、资源配置优化、创新效能提升,进而构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优势互补、利益互惠的良好创新生态,形成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发展共同体,为产学研用一体化奠定重要基础。
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提高人才供给精准度。坚持产业需求为导向,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推动现代产业升级转型、满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新风潮。通过校企联合定制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解决传统模式中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进而满足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依托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实际,向高校提出包括专业方向、职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人才培养要求,而高校按照企业明确需求,与企业协同制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确保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高度契合,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和有效性,缩短人才成长周期,为产业可持续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打造适应产业的“动态化”知识引擎
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契合产业发展前沿性。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人才需求有机衔接,是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共建联合培养工作站、组织专业知识讲座、协同辅导职业能力等多元化形式,把产业发展前沿技术融入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明确的实践学分与实践周期,既保证研究生培养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也保障研究生专业实践锻炼学时,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有机结合。借助校企深度合作机制,高校持续跟踪产业发展动态,将科技前沿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而企业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定期评估课程教学质效,供给产业发展最新技术、案例和项目,确保研究生掌握产业前沿技术,全面提高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改革教育培养模式,推动能力培养双轨制。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既要高校培养理论深度和创新能力,也要行业培养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校内学术导师+校外企业导师”指导模式成为必然选择。通过校内外联合培养机制,校内学术导师重点负责研究生的理论学习、专业课程、研究方向、创新能力等学术指导,校外企业导师重点负责研究生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专业应用、实践能力等职业指导,全面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素质、实践能力和报国动力,成为行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借助“双轨制”培养模式,校内外导师紧密合作,共同把控好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制定、专业教育、研究创新、实践锻炼、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等重点环节,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创新教育培养模式:建立契合时代的“现代式”育人环境
运用现代技术赋能,促进教学场景智能化。现代虚拟技术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有机融合,构建逼真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实现人与虚拟对象互动,创设出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可以极大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增强学习广度和效率。运用大数据技术、虚拟现实技术、AI技术等现代技术,分析研究生学习偏好和产业需求数据,构建集理论教学、实践体验、模拟实验等于一体的沉浸式育人场景,既可以模拟高难度、高风险和高成本的专业实验,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兴趣,还可以有效规避实验操作的潜在危险。利用智能化教学场景,满足了研究生个性化培养和专业化成长的需求,弥补了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供给不足的短板,大大提高了研究生培养的效益。
树立全球开放视野,构建产教协同国际化。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的深入演进,促进跨境产教融合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成为推动国际教育合作的重要力量。运用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建立校企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强化信息共享和产权保护,促进高校、企业之间的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教育合作和资源共享,满足国际交流合作领域的金融投资、工程建设、技术创新、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实现技术标准输出和本土化人才培养的双向赋能,推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国际接轨。利用跨境产教融合,学习西方发达国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国际合作提供更多更优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赵岳娜,南昌工程学院,本文为2023年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XYJG-2023-179)和2024年度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24DJYB01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