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彭水:非遗进校园 文化焕光彩
发布时间:2025-03-28 10:56:1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近日,在重庆市彭水县普子中学皮影兴趣课堂上,初一学生正在专注操作《三打白骨精》皮影戏,传统皮影工艺在他们灵动的指尖与幕布上跃动的光影中焕发新生。这一情景正是彭水县近年来系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工程的生动写照,也是彭水落实“非遗进校园”工作要求的具体实践。
编册撰本,非遗知识写进课本
彭水统筹部署“文化基因唤醒工程”,以苗族文化为核心构建了立体传承体系。其中,县教委与县文化旅游委联合编制了《苗韵彭水》等教材(共计27种),并在全县98所中小学中开设了涵盖苗绣、蜡染等在内的16门非遗课程,年均覆盖学生人数超9万。
在苗绣课堂上,孩子们采用经过改良的安全型绣针学习多达12种传统针法;而在银饰锻造课上,则利用3D打印技术与传统錾刻工艺实现了技艺创新。
双师教学,非遗教师走入课堂
为确保技艺与文化双重传承,各校在“双师制”教学模式下,今年已邀请32名非遗传承人进驻学校,累计开展“非遗大师课”460课时,实现了技艺传授与文化浸润并行。此外,彭水还探索打造“行走的非遗课堂”,构建起“校内工坊+校外基地+云端平台”的三维体验空间。教育云平台上开设的“云游苗乡”专栏,其非遗慕课点击量已突破80万次,苗语童声合唱团的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获赞超过100万。
2024年,彭水从全县教师中选派了181名参与“国培计划”教师培训,重点提升教师对非遗文化教育的专业能力,推动非遗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
项目开发,非遗技能促进就业
职业教育方面,县职教中心建设了4个非遗大师工作室,并开发了苗绣文创设计等6个特色专业。此外,该校还与12家文旅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孵化出“苗韵工坊”“织云染艺”等34个创业项目,为当地带动就业600余人,实现了“教好一个传承人、激活一条产业链”的目标。
深度互动,非遗文化亮相互联网
上线“彭水非遗”微信公众号、抖音号,通过图文展示、短视频等视听结合的方式,多维度、立体化展示彭水特色非遗。举办非遗线上答题活动,发动广大用户以答题活动为契机,以实际行动关注、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实现非遗进校园,把苗医苗药文化、苗歌苗舞培训、传统技艺等纳入常态化教学活动。
在体教融合方面,彭水还将高杆狮舞、竹铃球等14项民族体育融入日常课间活动,并成功创建了5所全国体育特色学校。不仅如此,阿依河、蚩尤九黎城等景区引入非遗项目16项,结合学生研学活动,组织非遗表演(如苗歌、土法造纸术等),提升青少年对非遗的直观认知。
彭水县通过课堂教育、实践体验、师资培养、文旅融合和数字化传播等多维度举措,构建了非遗校园传承的立体化体系。如今,在彭水的校园里,从课间响起的苗歌到非遗课堂传授的传统扎染技法,再到运动会上激烈比拼的非遗体育项目,都彰显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文/陈鑫林、图/彭水县教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