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的文化追梦人

发布时间:2025-03-28 15:23:1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兴国县,文脉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客家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光彩夺目。

在这块红土地上,有一个执着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追梦人,用他的勤劳和智慧,奏响新时代文化乐章。他就是老红军后代,现任赣州市第六届人大代表,兴国春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兴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馆长——杨鑫。

(一)

“杨馆长,您好!我是江西财经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薪火相传·艺心筑梦’实践队的小李。去年暑假我在您馆考察学习,撰写的以非遗为素材的暑期实践报告得了一等奖。谢谢您!”读着短信,兴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馆长杨鑫不由自主地露出笑容。

时间回溯到六年前,看着沉睡在身旁的“宝贝”——兴国县近200项的非遗项目,杨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苦苦思索着如何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

非遗传承首先在于保护和保存。反复权衡论证后,杨鑫决定从最基础的抓起,让非遗有个“安稳的家”——兴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说干就干,杨鑫立即行动,组织民俗专家撰写布展提纲,召集非遗传承人研讨交流,请施工队伍进场施工,亲自下乡搜集非遗展品……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一个面积1500多平方米,以图文、视频、实物相互融合的布展手法,全方位展示兴国非遗的大型非遗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

每每说起这些,杨鑫自豪但不满足地说道:“虽然我建起了赣州市首个由民营企业投资运营、聚集非遗规模最大、展示项目最多、内容最丰富、传承人员最集中的博物馆,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让非遗焕发新生机才是根本。”

奋斗者的脚步永不停歇。带着问题,杨鑫走进江西理工大学、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等高等院校,邀请专家学者来馆“把脉问诊”“开良方”。

依据专家建议,杨鑫紧紧锚定“非遗+市场、非遗+旅游、非遗+教育、非遗+互联网、非遗+演艺、非遗+文创”六位一体发展思路,不断优化布局、纵深拓展非遗博物馆发展空间。如今,兴国县非遗博物馆扩展成静态展示、活态体验两大功能区,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成为兴国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优良基地和非遗传承、创新的重要平台。

非遗博物馆内丰富的资源,吸引一批批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体验非遗。仅2024年,就有来自香港、北京、云南、南昌等地区3万余名专家学者、学生和社会游客来考察研学。博物馆真正成为一所大学校。

(二)

非遗有“家”,还要有好“前景”。杨鑫深刻认识到:应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下,挖掘非遗的经济价值,非遗才会有更旺盛的生命力。

基于此,杨鑫一手抓非遗保护,一手抓创新发展。

2019年,正值兴国县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杨鑫整合并优化非遗博物馆馆内资源,启动了以“木工坊、竹编坊、兴国倒蒸红薯干工坊、兴国鱼丝工坊等非遗加工工坊及集兴国山歌、端戏、木偶戏等表演艺术于一体的非遗大舞台”为主要内容的文创项目建设,重点建设兴国倒蒸红薯干工坊和兴国鱼丝工坊。

“起初,对建好工坊,我们心中一片茫然。杨馆长带领我们查资料,外出考察学习,经过反复研讨,我们决定采用“工坊+种植(养)户”的模式,带动农户一起干,推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兴国倒蒸红薯干工坊负责人介绍道。

目前,兴国倒蒸红薯干工坊和兴国鱼丝工坊吸引了60余户种植(养)大户参与生产加工,解决了他们的销售难题,实现就业增收,起到了发家致富和非遗保护的双重作用。为此,这两个工坊被国家文旅部认定为国家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杨鑫热爱学习,善于从书本中寻找灵感。一次他阅读《本草纲目》时,看到红曲具有“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等功能,便萌生了将红曲与客家米酒结合的想法。在公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指导下,他带领非遗工坊员工们反复试验,不断调整红曲和糯米的比例,清甜醇和、回味悠长的兴国红曲米酒终获酿制成功。这一创新之举,为兴国米酒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也推动了非遗和文旅融合发展,还得到了《文旅中国》的肯定。

“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江西兴国人,有《灵飞经》《转轮王经》传世。杨鑫以此为素材,设计制作了笔筒、镇纸、书法手卷等十多种文化创意产品。此外,他深入挖掘三僚堪舆文化、兴国篆刻等非遗项目的内涵和技艺,开发了平安钥匙扣、雕刻八卦图以及纸扇等旅游产品。这些产品一上市便备受消费者青睐,销售网络由赣南及周边地区迅速延伸至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实现了“非遗让文化与经济齐头并进”的目标。

(三)

“哎呀嘞,我送阿哥当红军诶……”杨鑫作词的《我送阿哥当红军》音乐新作于2025年初正式发布。歌曲以“歌词朴实深情、旋律婉转优美、主旨寓意深刻”的特色赢得了广泛赞誉,并受到多家媒体关注。

这不仅是杨鑫在文化传承道路上的又一次成功尝试,更是他深耕文化领域、不断创新发展的生动写照。

早在2012年,杨鑫与他的团队便精心策划、担纲制作了兴国山歌专辑《情动哎呀嘞》,收录了《苏区干部好作风》《当兵就要当红军》等16首山歌,为山歌的创作者和演唱者提供了丰富的曲目,也为传承国家级非遗兴国山歌、弘扬红色文化贡献了重要力量。

尽管小有成就,但杨鑫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他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号召,以兴国丰富的红色资源为依托,坚持把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不断激发文化活力。

创新从来不是独舞,天才也需要团队的支持。杨鑫深谙此理,审时度势,建起兴国县首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组建起有4名博士、7名文化专家参与的研发团队,并与北京爱尔设计公司等单位紧密合作,投入资金100多万元用于研发工作,生产了“革命理想高于天”“模范兴国”“长征精神”“苏区精神”等二十余种观赏性、收藏性和实用性兼具的文创产品,以艺术形式的形式讲述兴国故事、传承弘扬苏区精神。这些产品频频在赣州旅游宣传(北京)推广活动、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大型会展中展出。

作为创新一线的引领者,杨鑫主动参与“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示范区”和“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建设。他深入分析、反复论证,以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为基底,同时融入文化艺术产品交易、创作体验和文物鉴定修复等文化活动,构建了以兴国本土红色文化、客家民俗文化、书画文化、奇石文化等为一体的旅游观光景区——春天文化景区,现拥有廉政文化教育馆、非遗博物馆+非遗博览馆、收藏馆、将军书画院和图书馆等场馆,成为兴国“红、古、藏、廉、书”等特色文化和景观世界集结展示的窗口。

其中,兴国县廉政文化教育馆作为春天文化景区的点睛之笔,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厚重的“底色”,成为赣州市廉政文化教育精品示范点,并被列为全市廉政教育基地。自开馆以来,近10万人次走进该馆参观学习,为传播清廉文化、优秀家风发挥着积极作用。

饮水思源,缘木求本。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杨鑫,他既传承文化薪火,又厚植大爱情怀,主动为扶贫济困、疫情防控、捐资助学、扶弱助残及社区网格化建设等公益慈善项目慷慨解囊,截至目前,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

文化如太阳,赋予人们光明与力量。杨鑫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漫漫征途中,坚守初心,秉持匠心,勇往直前,逐梦不止,让文化之光绽放更耀眼光芒!(兴国宣)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