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彭水:立足山区热土 打造苗乡特色农产品品牌阵列
发布时间:2025-04-03 11:06: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近日,随着气温逐渐回暖,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石盘乡羊肚菌基地迎来又一波生长高峰。一层层、一簇簇饱满的羊肚菌正依附在肥沃的土壤中,“白的脚、黑的伞”排列整齐,生长势头喜人,生机盎然。
在推动农村产业升级过程中,彭水制定了一系列精准措施。通过加大财政补贴、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建立全程监管平台,全县各级各部门围绕“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全链条服务”的目标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环境。现代农业技术的成功应用,让全县特色农产品品牌如雨后春笋涌现。
全链条优化 一站式红薯产业服务
不久前,以当地红薯为原料的“彭水晶丝苕粉”突然“爆火”,其爽滑软糯的口感,深受重庆“火锅市民”追捧。此外,彭水县还开发了火锅湿粉、红薯粉丝、烧烤苕皮、重庆酸辣粉等多种红薯制品,打开了彭水红薯产业高产热销的新局面。
为保障红薯产业链供应,彭水现已建成万亩示范片2个、千亩示范片10个,红薯核心基地16个、标准化生产基地22个,红薯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0万亩,年产鲜薯48万吨。同时,抓好农产品“三品一标”四大行动,推广红薯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加速推进红薯产业增产提质。
不仅如此,通过科技创新、品牌打造和加工赋能,彭水县成功培育研发了“彭苏2号”“彭苏6号”等特色薯种10个,引育红薯产业龙头企业10家,建成投用红薯加工生产线42条,开发火锅宽粉、酸辣粉、红薯干、红薯片等红薯产品10余种,推出红薯宴菜式20余种,红薯全产业链产值在2024年已达到18亿元。据了解,“彭水晶丝苕粉”还入选了重庆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全品种研发 突破油茶地域限制
在彭水的田间地头,沉睡着另一个村民们的致富农宝——彭水油茶。
近年来,彭水县针对油茶品种依赖外省引进的问题,开展本土油茶单株筛选和区域对比试验,选取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单株进行嫁接繁殖,计划选育适合渝东南地区的本土良种,填补重庆市油茶良种空白。
经过不断的选种试验,彭水打破了传统种植区域限制,在海拔1200米地区成功试种长林系列油茶(如长林4号、18号等),并完成多个品种的引种栽培试验,为扩大油茶适种范围提供科学依据。其中,通过高位嫁接、扦插、芽苗砧嫁接等繁育试验,彭水的红花油茶芽苗砧嫁接成活率高达70%,目前是我国红花油茶嫁接成活率的最高值。
如今,彭水油茶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借着“油茶上山”的春风,村民们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
全地域探索 挖掘生态“药”动力
2024年,彭水乔江芳蒲公英茶通过重庆市绿色食品协会评选,成功入选“重庆名牌农产品”名录,彭水山区特色生态中药材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在乔梓乡金光村,由村集体成立的旭江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和土地流转的模式建成了蒲公英种植基地。据悉,该基地经过十年来的精心经营,建立了蒲公英茶加工厂,安装了揉茶一体机全套设备,形成初选、清洗、杀青、揉捻、烘干、提香等生产茶叶成品的完整产业链。
如今,在专家技术跟踪培育下,蒲公英基地已达800余亩,订单种植1000亩。这棵山间不起眼的白色小株,摇身一变成了乔梓乡特色产业。
得益于复杂的山区地形与适宜的气候环境,彭水县有着优越的中药材生长环境。彭水县依山就势,以“苗药祖源地·武陵药库芯”为核心竞争依托,强化“实体牵引、特色培优、加工赋能”,推动彭水中药材产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打造“以苗医药为特色的道地中药材产业基地”10万余亩,主要品种有黄精、百部、紫苏(苏麻)、布福娜(黑老虎)、骨碎补等。
接下来,彭水县将通过全产业链建设、品牌战略推广和产业融合等多项举措,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将“土特产”转化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为山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文/陈鑫林、图/彭水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