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体育文化融入青年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2025-04-09 16:29:3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红色体育文化独具魅力,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肩负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承载着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任,将红色体育文化融入青年大学生思政教育环节,对于培养有责任感、有民族自信的时代新人意义重大。本文以青年大学生思政教育为切入点,探讨红色体育文化的思政价值,从第一课堂必修课、第二课堂选修课、第三课堂研学课三个维度提出融合路径,旨在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创新思路,助力培养具有红色基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红色体育文化的内涵
在当代青年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离不开红色体育文化精神的滋养。红色体育文化是在中国革命历程中孕育而成的一种特色文化形态,它以爱国主义为内核,以革命传统为根基,通过体育运动为载体集中展现。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红色体育文化承载着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体育传统与奋斗精神,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传承价值,又彰显着独特的思想教育功能。其通过再现革命斗争实践中人民群众展现的理想信念、集体主义精神与奋斗品格,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对于新时代青年价值观塑造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红色体育文化融入青年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意蕴
(一)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该教育指示深刻地阐释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既要从理论层面突显德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充分认识道德培育与素质提升的内在统一联系。红色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应用为此提供了实践路径,即通过活化革命体育精神遗产系统构建青年大学生思政育人体系。将红色体育记忆融入体育教学改革,能够引导青年学子在体魄锻炼中深化价值认知,使之在运动实践中锤炼品德修养,最终助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二)践行课程思政育人理念
将红色体育文化融入青年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对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也是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载体的重要手段。红色体育文化根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整合了体育文化和革命精神双重传统,蕴含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竞技赛事、其他体育活动等可以生动地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系统融入这类文化资源,既能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与历史使命感,也成为完善思政育人体系的重要突破口。
(三)提升思政育人质效
新时代教育体系中体育不仅仅是锻炼身体、提升体育技能的课程,它还是承载精神文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在体育课堂上,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多方面养成。红色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传统、奋斗精神和集体主义理念,具有显著的思政教育功能。将这种文化资源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帮助青年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革命历史,继承革命先辈的精神遗产,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三、用活用好“三个课堂”,推进红色体育文化有效融入青年大学生思政教育
(一)夯实“第一课堂”,打造优质必修课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地,只有先做好课堂上的教育工作,才能将知识、育人手段延展出去,做到全方面育人效果。上好必修课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先具备一桶水的功夫,才能提供给学生一碗水的容量。一方面,要增强教师运用红色体育素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能力,深化教师对红色体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尽可能地以真情实感引发学生共鸣,提高教学感染力。另一方面,要结合高校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思政课程中引入红色体育人物事迹或经典案例,丰富课堂内容、优化教学模式方法。此外,还应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将红色体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发挥课程思政作用,通过红色体育故事、典型案例等素材,采用案例研讨、专题探究、实践体验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红色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持续将“忠诚、信仰、担当、奋斗”等红色精神有效传递给学生,强化课程的思政引领作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二)创新“第二课堂”,拓展选修课
在青年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融入红色体育文化,要坚持把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作为教育载体,将红色体育运动中蕴含的革命故事、英雄人物以及“体育救国”“强身报国”的爱国精神有机融入新生军训、五四青年节、党团日活动等校园文化中,构建“红色体育+”特色育人模式,营造爱国荣校的思想氛围。除此之外,还需定期组织红色体育主题读书会、励志语录征集、专题演讲比赛、文化节展演以及社团活动等内容,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日常浸润。同时,加强网络思政阵地建设,借助易班、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传播革命先辈的体育思想、红色体育故事和历史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崇敬英雄、学习英雄,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境界、培育担当精神,让红色基因深植青年学子心田。
(三)打造“行走课堂”,拓展研学课
研学市场持续升温,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打造行走的课堂提供了契机。在实践中可以依托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及寒暑假等时间节点,组织大学生开展红色体育主题研学活动,通过参观红色体育场馆、探访革命遗址、重走长征路等形式,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感受革命先辈的体育精神。具体可采取以下方式:一是结合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等特殊日期,安排专题教育活动;二是利用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机会,开展红色体育文化调研;三是组织学生体验红军时期的体育活动,通过情景再现加深理解。通过行走的课堂,学生可以在亲身体验中深化认知,认识到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真正将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培根铸魂的育人目的。
(四)改革评价体系,为下一步课程教学提供依据
课程评价是检测红色体育文化融入青年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凭据,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能够有效监测高校红色体育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目标达成度,推进教学目标的落实。当前高校课程评价体系普遍存在重专业教育、轻育人功能的倾向,过度依赖分数评价,导致学生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反而弱化了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基于此,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下,高校亟需建立新型课程评价体系,实现专业培养与思想教育的协同发展。一方面要建立多元化评价指标,将体育精神文化元素纳入评价维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体育精神内涵;另一方面要构建思政教育与体育精神融合的长效机制,为思政教师运用体育案例提供制度保障。通过系统化的评价体系创新,才能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功能的全面提升。
总之,红色体育文化融入青年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对现代教育任务中“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贯彻实施,红色体育文化作为体育精神和中国革命历史的精神结晶,承载着深厚的集体主义、奋斗精神和爱国主义,可以为青年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源头活水,使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更具践行效率和底蕴,高校教育者应深刻意识到二者融合的必要性,通过构建“三个课堂”,全方位培育学生积极的品德素质、正确的价值观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有信仰、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作出贡献。
(南昌工程学院:谭酉群、江西科技学院:许世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