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渣变“绿金”:新型生物肥破解农业减药增产难题
发布时间:2025-04-11 10:38:3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中药是我国的瑰宝,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保驾护航。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中药行业,也带了了每年数千万吨的中药渣处置难题。传统填埋处理造成土壤污染与资源浪费并存;与此同时,长期依赖化肥导致全国76%的耕地出现板结,病虫害抗药性逐年增强。西京学院创新团队研发的中药渣生物有机肥,正为这两大难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这项技术不仅让中药企业的万吨药渣“变废为宝”,更开辟了一条“减药不减产”的绿色农业新路径。团队采用耐高温菌剂高效分解中药渣中40%的木质素,释放被锁定的氮、磷、钾养分。同时,在高温的条件下,99%的病原微生物得以灭活。
中药渣中所含的丹参、黄芪等药材中残留的丹参酮、黄芪苷都是天然的抗菌物质,这些活性成分在堆肥产品中得以保留。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施用中药渣生物肥的西红柿,青枯病发病率下降62%,减少杀菌剂使用量45%。更令人惊喜的是,肥料中的活性成分还能刺激作物产生系统抗性,使晚疫病等真菌病害的防控效果提升30%。
中药渣堆肥实现了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采用该技术,药企日处理100吨药渣的成本从每吨120元降至68元,年节约处理费用超500万元。同时,企业将生物肥以每吨800元的价格销售给周边农场,年新增收益200万元,真正实现“废料变现”。农民使用中药渣生物肥后,每亩大棚减少农药支出600元,作物产量增加15%,综合收益增加1200元/亩。据测算,若全国10%的耕地改用该生物肥,每年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8万吨,降低氮氧化物排放12万吨,相当于关停两座中型火电厂。这种“以菌治菌、以肥代药”的模式,正成为农业领域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
从《本草纲目》记载的“药渣肥田”到今天的智能生物肥,中药渣的千年轮回见证了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创新。西京学院用科技之笔,在废弃物与沃土之间画出一道绿色闭环,这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革命,更是人与自然和解的生动实践。随着“无废乡村”建设的推进,中药渣变“绿金”,书写着新时代的“草木传奇”。(西京学院:雷倩萍、孙田田、李娅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