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发布时间:2025-04-14 15:13:1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美术教学以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为基本教学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以塑造学生优良品德、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目标,从终极目标上看,美术教学和思政教育有着一致的目的性,这种内在一致性为美术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使思政教育与美术教育的有机融合成为可能。从实际育人效果来看,美术专业毕业生未来可能投身艺术创作或教育工作,不同职业领域对人才素质有着差异化需求。高校通过实施课程思政,能够在思想品德和专业能力两个维度把好人才培养质量关,为美术行业输送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美术教学改革不仅具有理论依据,更是人才培养的实践需要。
一、高校美术教学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崇高品德
美术教育包含了许多学生需要学习的重要元素,如艺术品德、美术素养、审美能力,美术教师依托思政元素融入的方式充实美术教学过程,不仅能够创建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还能够在组织探索中激发学生艺术感悟,为学生崇高品德养成做铺垫。比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会根据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思政教育元素提炼,联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艺术理解力的同时,为学生的道德发展提供支持。常见的学习活动如主题创作展览、专题作品赏析等,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剖析艺术表现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导向,从而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这种浸润式的艺术体验能使学生在创作实践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启迪,并通过艺术作品传递正向价值观念。
(二)有利于彰显艺术育人理念
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美术教学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还能够充分借助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大中小学美育工作的推进及成效,并为之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要求各学校要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创新传统美学教学方案,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各大中小学校正积极响应政策要求在美术教学中创新性地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和艺术鉴赏方法,不仅使学生清晰把握课程学习目标,更实现了艺术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统一。
(三)有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美术是教学生探索艺术作品形式美的课程,也是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价值、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重要学科。传统的美术教育过度强调技法训练和知识传授而忽视了价值引导功能,导致学生常以应付的态度对待课程学习,难以实现价值观培养的教育目标。通过课程思政与美术教育的融合,教师能够系统阐释艺术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在多维度鉴赏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正向价值观的熏陶,从而有效促进其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二、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近几年,国家素质教育规划提出的一个重要事项即是推进美术教育的改革创新,要求学校在美术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综合艺术修养,不断拓展艺术创作的深度与广度。在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过程中,众多高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与美术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从中发现二者存在着深层次的关联性。具体而言,美术教育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学生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美学思想的熏陶,这些美学元素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度契合,具有重要的价值引导功能,能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另外,基于教育内容特性,思政教育和美术教学呈现出了互补的关系,美术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和思想境界,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够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中诸如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生活态度等育人要素虽然内涵深刻,但若仅通过理论灌输容易显得枯燥,而借助美术课程这一生动载体,则能将这些抽象的价值观念具象化呈现,这正是二者互补性的重要体现。在实践教学中,既要核心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也要优化教学方法、改进评价体系,才能从整体上提升美术与思政的融合质效。
(一)系统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认知体系
虽然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期,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落实仍处于浅薄状态,如课程思政理念的践行,急需深度转型与创新。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首先需要实现教育理念的系统革新,通过构建新型教学认知体系,引导学生深度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在新时代教育发展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全方位渗透需要从两个维度推进:其一,教师需突破传统教学定式,系统掌握课程思政理论框架,创新教学实施路径,例如通过建立常态化教研机制,将美术学科中的思政元素进行专项研究,开展专题教学研讨,实现教育理念的迭代更新;其二,院校层面要搭建教师发展平台,通过组织教学观摩、举办跨学科思政论坛等方式,促进教学认知更新,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美术教育新形态。
(二)创新重构美术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美术本身就具有思政教育功能,美术教材也蕴含了丰富的思政教育价值,任课教师应通过有效提炼丰富美术课堂内容,增强课程思政课堂吸引力。具体实施中可采取主题式创作教学法,先选定特定艺术符号,作为创作的核心,然后引导学生开展发散性联想,通过绘制系列关联作品,锻炼艺术想象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美术创作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要注重生活类教学资源的开发,定期组织户外写生活动,指导学生捕捉运动场景的韵律美或自然景观的形态美,在此过程中培养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艺术表现力。注重将专业技能训练与审美情操培养有机结合,可使学生在具象化创作体验中深化对生活的感知与热爱。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教学方法是影响课程思政理念在美术教学中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的美术课堂普遍存在教学形式单一问题:过度依赖板书式讲授,导致课堂互动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改变这一现状,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艺术互动游戏,通过趣味性活动自然引出教学内容;其次,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例如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艺术创作过程视频,并据此布置主题创作任务,要求以小组协作方式完成;最后,定期开展美术课程思政试讲比赛、美术课程思政项目驱动教学实验讲学,鼓励师生真实参与到学习体验中来,在活动中培育学生综合素养。
(四)构建动态评估体系衡量教学成效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环,有效的评价方式能够全面客观地衡量美术教育中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实效果,检测学生学习成效。基于课程思政与美术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高校更需构建科学化评价框架,建立多维度评价指标,系统衡量教学的实效性。首先需要确立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基准的评估坐标,同步纳入教学策略实施效度、课堂参与质量、学习行为轨迹等动态参数,通过定期组织阶段性评估会议形成师生双向反馈机制。具体操作中,可设置特定项目评估环节,通过学生自述学习成效、开展同伴互评等方式,实现教学反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自我完善意识。此外,可创新社会参与式的评估模式,如在数字平台开设作品云展厅,实施校园匿名评分机制,使教学成果接受开放式检验。保持教学的动态化立体化评估,既能够增强教育评价的公信力,又能够为培育艺术审美力与社会责任感创设实践平台。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持续推进,国家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进一步重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日益明显,以此为背景进行学科改革创新的需求也愈发突出,基于这一情势,教育者要落实好课程思政教学策略,主动挖掘各学科育人元素,用丰富的学科资源充实思政育人内容,为培育高素质人才作出贡献。
(蔡娅祺,单位: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