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演播室与短视频平台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以河北传媒学院为例
发布时间:2025-04-14 15:13:1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摘要】随着媒体融合时代对播音主持人才实践能力要求的提升,河北传媒学院积极探索虚拟演播室与短视频平台在实践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本文基于该校实践,分析虚拟演播室在场景搭建、设备配置及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阐述其通过高仿真场景模拟、实时反馈纠错及突发情况训练,对学生播音主持技能、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提升作用;同时探讨短视频平台在教学引入中的多维度举措,包括课程设置、创作实践及行业资源整合,总结学生实践成果及内容质量、创意同质化、运营推广等现存问题。研究表明,二者的有机结合有效强化了学生的全媒体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为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一、虚拟演播室的创新应用
(一)虚拟演播室在河北传媒学院的建设与应用
河北传媒学院高度重视虚拟演播室的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引进先进设备,致力于为学生打造一个功能强大、技术领先的实践教学平台。虚拟演播室配备了多台高清摄像机,这些摄像机具有高分辨率、低噪点的特点,能够捕捉到清晰、细腻的画面,为节目制作提供高质量的素材。还配备了先进的图像采集卡,能够快速、准确地将摄像机拍摄的画面传输到计算机中进行处理。
在虚拟场景搭建方面,学院采用了专业的三维建模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构建出逼真、多样化的虚拟场景。这些场景涵盖了新闻直播间、综艺舞台、访谈室等多种类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选择。在新闻直播间场景中,通过精细的建模和材质处理,营造出了专业、严肃的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新闻报道现场;在综艺舞台场景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出了绚丽多彩的灯光效果和舞台特效,为学生的主持实践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虚拟演播室还配备了先进的抠像设备和特效合成软件。抠像设备能够精准地将人物与背景分离,实现高质量的抠像效果;特效合成软件则可以将虚拟场景与人物进行无缝融合,并添加各种特效,如光影效果、转场特效等,使节目画面更加生动、精彩。
在教学应用方面,虚拟演播室被广泛应用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多门课程中。在新闻播音课程中,学生可以在虚拟新闻直播间中进行新闻播报实践,模拟真实的新闻直播场景,锻炼自己的新闻播报能力和应变能力。在节目主持课程中,学生可以在虚拟综艺舞台上进行节目主持实践,学习如何与嘉宾互动、如何掌控现场气氛等技巧;在访谈课程中,学生可以在虚拟访谈室中进行访谈实践,提高自己的采访技巧和沟通能力。虚拟演播室还为学生提供了节目策划、拍摄、后期制作等全方位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节目制作的全过程。
(二)虚拟演播室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以《新闻主播实训》课程为例,虚拟演播室为学生提供了高度逼真的新闻直播场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效果显著。在课程中,学生需要在虚拟新闻直播间中进行新闻播报实践。通过虚拟演播室的设备和技术,学生能够感受到真实新闻直播的紧张氛围和对专业能力的高要求。在虚拟场景中,学生不仅要准确、流畅地播报新闻稿件,还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细节,以展现出专业的新闻主播形象。
(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主持实训虚拟演播厅课堂)
虚拟演播室的实时反馈和纠错功能,也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在播报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监控系统实时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对学生的发音、语调、语速、节奏等方面进行指导和纠正。学生也可以通过回放自己的播报视频,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提高。
在应对突发情况方面,虚拟演播室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在模拟新闻直播中,会设置一些突发情况,如稿件临时变更、技术故障等,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迅速做出反应,调整播报内容和方式。这种实践锻炼,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使他们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通过在虚拟演播室中的实践学习,学生的播音主持技能得到了全面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流畅、生动,能够根据不同的新闻内容和场景,运用恰当的语气和语调进行播报;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更加自然、得体,能够与观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能够在高压环境下保持良好的状态,完成新闻播报任务。许多学生在参与《新闻主播实训》课程后,在各类播音主持比赛和实践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充分证明了虚拟演播室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短视频平台的融入与实践
(一)短视频平台在播音主持教学中的引入
短视频平台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为播音主持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活力与机遇,在教学中的引入方式和目的具有重要意义。在引入方式上,学校与教师通过多维度举措,让短视频平台深度融入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方面,专门开设了短视频制作与运营相关课程,将其纳入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在这些课程里,教师详细讲解短视频平台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运营技巧,让学生全面了解短视频行业。教师会介绍抖音、快手等主流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机制,分析热门短视频的内容特点和传播规律,使学生明白如何制作出符合平台要求和用户喜好的短视频作品。
(河北传媒学院学生文化类讲解短视频创作)
实践活动中,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短视频创作实践。设定丰富多样的创作主题,如校园生活、文化传承、社会热点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主题进行创作。在校园生活主题创作中,学生可以拍摄校园美景、校园活动等内容,展现校园的活力与魅力;在文化传承主题创作中,学生可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制作相关短视频,传播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创作过程中,教师给予全程指导,从选题策划、脚本撰写、拍摄技巧到后期剪辑,帮助学生提升短视频创作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动态和优秀作品,学校还邀请短视频领域的专业人士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和培训。这些专业人士包括短视频平台的运营人员、知名短视频创作者等,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让学生了解行业的最新趋势和发展方向。短视频创作者会分享自己的创作灵感来源、创作过程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法,以及如何通过短视频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引入短视频平台的目的是多方面的。短视频平台的引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全媒体实践能力。在短视频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能,如语言表达、镜头运用、画面剪辑、音效处理等,这能够锻炼学生的跨媒体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融媒体时代对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在拍摄短视频时,学生需要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拍摄场景和镜头语言,运用剪辑技巧将拍摄的素材进行拼接和剪辑,添加合适的音效和字幕,使短视频更加生动有趣。
短视频平台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化表达能力。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丰富多样,竞争激烈,学生要想在平台上脱颖而出,就需要不断创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打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短视频作品。这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个性化表达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播音主持工作中能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短视频平台还能增强学生的市场意识和用户思维。在短视频平台上,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用户的反馈和评价,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喜好。这能够让学生更加关注市场需求,树立用户思维,学会根据用户的反馈不断优化自己的作品,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二)学生利用短视频平台开展实践的成果与问题
学生在短视频平台上积极开展实践,创作出了众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作品。在作品类型上,涵盖了新闻资讯类、文化传播类、生活记录类等多个领域。新闻资讯类作品中,学生以敏锐的新闻视角,关注校园内外的热点事件,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及时向观众传递最新消息。在校园运动会期间,学生制作了一系列短视频,报道运动会的精彩瞬间、运动员的风采以及比赛结果,让未能亲临现场的师生也能感受到运动会的热烈氛围。
文化传播类作品中,学生深入挖掘地方文化、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创意性的表现手法,将文化元素融入短视频中,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文化。有的学生制作了关于本地传统手工艺的短视频,详细介绍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使传统手工艺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生活记录类作品则展现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青春活力。学生通过拍摄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兴趣爱好等内容,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和生活感悟,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一些学生制作的美食制作短视频,展示了自己的烹饪技巧和美食创意,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这些作品在短视频平台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获得了较高的播放量和关注度,部分作品还获得了相关奖项和荣誉。一些新闻资讯类短视频的播放量达到了数万次,文化传播类短视频也得到了众多文化爱好者的点赞和转发。
然而,学生在利用短视频平台开展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内容质量上,部分作品存在内容空洞、缺乏深度的问题。一些学生为了追求短视频的数量和热度,忽视了内容的质量,只是简单地堆砌素材,没有对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思考,导致作品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创意和创新性方面,部分作品的创意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一些学生在创作短视频时,缺乏创新思维,只是模仿他人的作品,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难以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
而且,在短视频的运营和推广方面,学生的能力也有待提高。一些学生不了解短视频平台的运营规则和推广技巧,不知道如何提高作品的曝光度和影响力,导致作品的传播范围有限。
三、结论与分析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对播音主持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河北传媒学院借助虚拟演播室与短视频平台,在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领域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虚拟演播室通过配备高清摄像机、图像采集卡、先进抠像设备和特效合成软件,结合专业三维建模软件与虚拟现实技术搭建多样化场景,深度融入播音主持专业多门课程教学。在《新闻主播实训》课程中,为学生营造逼真的新闻直播场景,借助实时反馈和纠错功能,助力学生提升播音主持技能,还通过设置突发情况,锻炼学生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大幅缩短学生从校园到职场的适应周期。实践数据显示,该课程学生在省级播音主持赛事中获奖率同比增长 30%,实践效率较传统教学提升 40%以上。同时,虚拟演播室重构了实践教学链条,增强了学生对行业工作场景的认知,92%的学生认可其对行业认知的强化作用,85%的学生表示高压直播任务心理调适能力得到锻炼。
短视频平台融入教学体系,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创作实践以及邀请专业人士开展讲座培训等方式,提升学生全媒体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个性化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市场意识和用户思维。学生在短视频平台创作出涵盖新闻资讯、文化传播、生活记录等多领域的作品,部分作品获得较高播放量、关注度及奖项。但也存在内容质量欠佳、创意同质化、运营推广能力不足等问题。
四、未来与展望
未来,虚拟演播室与短视频平台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可从技术融合创新、提升短视频创作质量、深化产教融合与平台联动几个方向深入发展。
(一)技术融合创新
推进虚拟演播室与 AIGC技术协同创新,开发智能虚拟搭档、动态场景生成等功能,增强虚拟场景交互性,深度融合 AR/VR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具沉浸感和创新性的实践环境。比如利用 AIGC技术实现虚拟场景的实时动态生成,根据学生的主持内容和风格自动匹配场景元素,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二)提升短视频创作质量
针对短视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引导,培养学生深入挖掘内容的能力,鼓励创新,避免同质化。通过案例分析、创意启发等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短视频创作的质量和独特性。同时,加强短视频运营推广知识教学,让学生掌握平台运营规则和推广技巧,提高作品传播效果。
(三)深化产教融合与平台联动
加强虚拟演播室与短视频平台、广电媒体的联动,构建“创作—发布—反馈”完整生态链。将虚拟演播室产出的实践成果直接对接短视频平台等传播渠道,让学生的作品能够面向更广泛的受众,获得真实的市场反馈,使虚拟演播室成为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与行业资源对接的核心枢纽,培养出更符合行业需求的“精技能、强应变、懂创新”全媒体人才。
综上所述,河北传媒学院在虚拟演播室与短视频平台融入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且富有成效的探索。虚拟演播室凭借其高仿真场景模拟、实时反馈纠错及突发情况训练等功能,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播音主持技能、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构建起一套高效的三维教学体系。短视频平台的引入则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实践与展示空间,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全媒体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市场意识。
作者简介:刘迪(1989—),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河北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艺术(广播电视)。课题来源: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课题名称《"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策略研究——以播音与主持专业为例》课题编号:GJXH2024-190。
(刘迪、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市 05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