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丝入画,匠心传世——《江南民间发绣》的文化价值与艺术创新

发布时间:2025-04-15 09:48:4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发绣,又称“生命符号的艺术”,是以发代线、用绸或绢作载体而绣制的工艺品。在江南民间,以人发代丝线、以针为笔、以布为纸,将书画意境与刺绣工艺融为一体,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罕见的“以发为魂”的独特门类。嘉兴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陈淑聪多年深耕民间艺术研究,以跨学科的视角,将艺术史、设计学、社会学、美学、历史学、传播学、民俗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写就《江南民间发绣》一书,既填补了学术界对江南民间发绣系统性研究的空白,也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

青丝为线,绣写千年:解码江南发绣的“生命符号”艺术——评《江南民间发绣》

陈淑聪副教授的新著《江南民间发绣》,以跨学科视野重构传统工艺研究范式,首次系统揭示这项非遗技艺的文化哲学维度。全书突破工艺史单一阐述,融合艺术史、社会学、美学等多学科方法,通过考据唐宋至当代的发绣流变,提炼出“材料身体性、技艺书写性、功能仪式性”的发绣三性论,将民间工艺提升至文化本体论高度。作者以现象学解构发丝媒介的生命伦理,借书法美学论证“以针代笔”的艺术自觉,更以人类学田野深描发绣在生命仪式中的文化编码。其提出的“画绣同源”理论,通过比对刺绣与书画的肌理互文,为传统工艺现代转译开辟新径。作为首部江南发绣研究专著,该书不仅填补学术空白,其“工艺现象学”方法论对非遗保护实践更具启示意义,标志着手艺研究迈向科技人文融合的新阶段。——郑巨欣(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科带头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2025年4月8日。

探寻发绣华彩,品味江南古韵——评《江南民间发绣》

陈淑聪副教授的著作《江南民间发绣》以江南地域浓郁的水乡文化为底蕴,将独特的发绣艺术的前世今生细腻铺陈,系统梳理了这项非遗技艺的历史脉络、艺术特质与文化价值,是一部串联起历史与技艺的经纬、兼具学术深度与传统装饰工艺文化关怀的力作。作品熠熠生辉,引领读者走进江南发绣这一神秘而迷人的艺术殿堂。

全书共分七章,逻辑缜密,层层递进。开篇即厘清发绣的定义与范畴,强调其“以发代丝”的核心工艺特征,并揭示其与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文化观念的深层关联。作者以南宋佛教发绣《东方塑像》残片为起点,结合宋元文人题跋、明清地方志等史料,勾勒出发绣从宗教供奉之物向文人雅赏、民间日用演变的轨迹。书中对发绣与书画艺术相通性的论述尤为精彩,通过对比明代顾绣“画绣相融”理念,提出发绣实为“以针为笔、以发为墨”的“立体书画”,并以大量馆藏作品以及非遗传承人作品论证发绣对文人画构图、题材、钤印程式的移植,这一观点为传统工艺研究开辟了新范式。

著作的精妙之处更在于跨学科研究方法与实践结合炉火纯青的运用。艺术史、设计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交织,精妙绝伦的案例,恰似一场知识的盛宴,全方位剖析发绣。在探讨发绣与书画艺术关联时,提出“立体书画”创见,对比顾绣而不落窠臼,借馆藏珍品、传承人佳作详述发绣对文人画精髓的吸纳,为传统工艺研究另辟蹊径,打开全新视野,不仅为发绣艺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与理论框架,也为我国民间非遗保护的实践提供了重要路径,持续释放非遗魅力,让江南发绣这朵艺术奇葩在时代浪潮中永绽芳华。——崔荣荣(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25年4月3日。

解码江南发绣的“文化基因”:非遗传承的深层结构与活化启示——评《江南民间发绣》

嘉兴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陈淑聪多年深耕民间艺术研究,以跨学科的视角爬梳相关史论并做了联系实践的探索,是为理论与实践并举的民俗民艺研究。专著以江南地区独特的发绣艺术为切入点,从古代绣娘到当代非遗传承人,对江南民间发绣的起源发展、地理范围、特色异同、表现题材、当代创新等展开了富有成效的研究。该研究既是为江南发绣撰写的“文化基因图谱”,亦为所有濒危非遗项目提供了“活态传承”的方法借鉴。——刘丽娴(浙江理工大学马兰戈尼时尚设计学院(国际时装技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2025年3月20日。

针尖上的守望者:解码江南发绣“非遗密码”的传承困境与破局——评《江南民间发绣》

《江南民间发绣》这部书捧在手里,仿佛能触到发丝的温度。陈淑聪副教授以“发为墨”的笔触,绣出了一部非遗传承的“针脚史诗”。作为东台发绣传承人,我深知发绣的魂在于“发中有情,绣中见性”,而这本书恰恰用学者的理性与匠人的感性,将这门“生命符号的艺术”从针尖绣到了纸间,又从纸间绣进了人心。

书中对发绣“以发代丝”的工艺溯源,让我想起祖母的教诲:“发是血肉精魂,绣前必先净手焚香”。我尤爱书中对南宋佛教发绣《东方塑像》的考据,那些断裂的佛发丝线,何尝不是江南“以发供养”信仰的千年遗痕?书中对发绣“技术化”危机的警示,恰戳中当下痛点。如今机械刺绣能仿制发绣质感,但机绣发丝僵直无韵,失了“人发随体温微曲”的灵性。此书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一柄穿越古今的绣针,将断裂的文化丝线重新缀连。愿陈老师的研究能唤醒更多“以发为墨”的手艺人,在机械复制的时代,绣出非遗传承的另一种可能。——陈伯余(首届国家刺绣艺术大师、东台发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东台发绣协会会长)2025年3月26日。

(陈淑聪、嘉兴大学设计学院)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