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善治筑基 连片发展赋能——解码乡村振兴“伊川样板”

发布时间:2025-04-15 09:48:41 |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四月的洛阳,牡丹的海洋。

移步有“酒祖故里、圣贤之乡、理学名区”美誉的伊川,处处春意盎然,生机勃发。

广袤田野,阡陌纵横,花红柳绿,小麦抽穗;网格员不辞辛苦,奔波在基层一线,知民情晓民意,化解矛盾,事无巨细;伊川西岭上,50万亩富硒土地上,第一茬红薯苗已经扎根;伊川东岭上,已经整好的春地期盼着即将到来的“谷雨时节种谷天”。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伊川县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实施“一网双联多元”,解锁乡村治理密码,实施片区组团集中连片发展,靠规划连片编制、资源连片整合、项目连片建设、产业连片发展、环境连片提升和组织连片共建,实现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同步推进,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伊川样板”,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

天赋异禀,不同凡响的山水

伊川,伊河之川也!“一山二川七分岭”是伊川地貌。

伊川,文化底蕴深厚:程颐世称“伊川先生”。

伊河是黄河的支流,伊河干流在伊川县有40多公里,伊川县1059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有90%属伊河流域。

伊川的丘陵是河南西部高高的伏牛山向东部平原的过渡,正是这样的过渡带,让伊川拥有了铝矾土、煤炭、耐火材料以及风电资源,奠定了工业发展基础,因此伊川的山不是“穷山”。

山不是穷山,水不是恶水,加上邻近洛阳市区,纵横交错的网状高速公路和西气东输的分输站,自然让伊川成为伊河明珠。

伊川的丘陵山地,水利条件差,不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但偏偏在丘陵山地里种出来的东西好吃。

谷子去壳后叫“小米”,历史上,天下第一名厨伊尹就和伊川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作为原产中国特色物种,小米滋养华夏文明几千年。

世界最古老的烹饪著作《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伊尹称伊川小米“饭之美者,玄山之禾”。“玄山之禾”指的正是伊川所种植的谷子。

不单单谷香从远古飘来。

当地的红薯、小麦、玉米、花椒、烟叶,甚至牛肉、羊肉、鸡蛋等农产品、林产品、牧产品都有独特的味道。

历史上,伊川人只知道伊川好物,但为什么这么好不甚了了。

2018年,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在对洛阳的土壤硒资源调查中找到了秘密:洛阳是河南省为数不多的几个富硒地区之一,伊川县分布有6条富硒土壤富集带,82万亩耕地中超过50万亩富硒。

物以“硒”为贵。

伊川接住了泼天富贵,独僻“硒”径,借“薯”生玉、点“谷”成金。

网格赋能,走好基层善治之路

论面积,伊川在豫西地区并不大,如果论人口,伊川则是洛阳市人口最多的县,全县总人口93.5万人,常住人口78.36万人。

伊水丰盈滋养着伊川人;人口基数大,同样是乡村治理的难题。

4月11日,吕店镇符村。

一条条宽阔整洁的道路连通各家各户,道路两旁鲜花盛开,以前的卫生死角不见踪影,“丑小鸭”变成了“金凤凰”。

退休教师姚慰欣说:“推行‘一网双联多元’后,群众参与治理热情高涨,都把公家事当自家事干,即使没有网格员安排,看到垃圾都会自觉清理。”

什么是“一网双联多元”?

这是伊川县委落实推进省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通过“示范先行、重点推进、全面铺开”,抓基层、打基础、固根本、强治理,探索实施“一网双联多元”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体系的新实践。

“一网”就是农村党建网格;“双联”就是干部联户、党员联户;“多元”就是农村各类组织(村民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五老”矛调会、乡贤参事会等)共同参与治理,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建设和美乡村。

伊川县通过“支部—网格—党员(网格员)—群众+自治组织”这“一根针”,串起乡村治理“千条线”。

这是伊川县深化乡村网格化治理的模式,具体做法是:

每个村科学划分4—7个网格,每个网格配置“1名网格长+1名网格员”,定期巡查,收集社情民意,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宣传政策,及时上报并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乡贤参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整合“五老”矛盾纠纷调解会、“四官”服务站等力量,引导群众参与矛盾纠纷化解、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治。

2023年麦收,伊川县遭遇连阴雨,“一网双联多元”迎来大考。

党员联户、网格员分包地块“抢”字当头,党员志愿服务队等“三自”组织帮助外出务工无法返乡人员和老弱病残、困难户,做到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有了网格员,落实上级政策更快了,工作效率更高了,村子发展更好了。”符村党支部书记冯学伟说,过去村里工作靠“两委”干部去落实,现在把网格员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村民参与村务的积极性也显著提升。现在,许多日常事务都能在网格内得到有效解决,这不仅增强了党支部的威信,也凝聚了人心。

目前,伊川县15个乡镇(街道)、367个行政村(社区)共划分为1976个网格,有1891名网格长、5838名网格员。

“‘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做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畅通了基层治理‘微循环’。”伊川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利伟说,“一网双联多元”实现了党员作用高效发挥、群众参与情绪高涨、矛盾有效化解。

连片发展,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乡村全面振兴,难在全面,重在全面。

伊川县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布局三大方面,以片区组团集中连片推进乡村振兴,编制了乡村全面振兴总体规划。

结合村庄演变趋势、产业发展特点,突出集镇和中心村,联动周边村,打破乡镇边界,将全县划分为46个连村片区,每个片区包含5—10个村。

从2025年到2035年,按照“三期九批”的建设时序,三年为一期,一年推一批,一批5—6个连村片区,分期分批逐步完成46个连村片区建设任务。

“片区组团集中连片,有利于集中宝贵的人、财、地等资源要素,更能发挥好融合、聚力、共兴等发展效应。”伊川县委书记仝宇鹏说,通过规划连片编制、产业连片发展、环境连片提升、资源连片投入、组织连片共建,推动集中连片示范区建设,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更广泛惠及群众。

4月12日,豫西经历一场大风天气过程,高山镇高山村党支部书记王春庭在大风到来前就组织网格员在村里安排风险排查。

高山村曾经一穷二白,村容村貌差,集体无收入,村党支部想为群众办事,总是“无米下锅”。

近年来,依托富硒耕地优势,高山村吸引乡贤返乡创办洛阳多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500余亩种植丹参,村民有土地租金、利润分红、务工收入、种植补贴等,年人均增收3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65万元。

高山村被确定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后,开始“连片组团发展”。

高山村与附近的洞子沟村、张村、侯村、谷瑶村等一起,按照产业连片培育、环境连片打造、治理连片提升的思路,同步推进乡村振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彭婆镇、水寨镇高效整合资源要素,以产业连片发展为纽带,推动规划统一化、设施一体化、服务集中化,实现工作聚焦、资源聚集、发展聚势,乡村振兴由“盆景”变成“风景”,由一处美变为处处美。

伊川县的“东岭片”以吕店镇为核心,“西岭片”以鸦岭镇为核心。

按照“东岭”小米、烟叶和“西岭”红薯、中药材的基本产业布局,全县聚焦主导产业,推进规模连片发展,特色种植规模已超过30万亩。

具体做法是:龙头企业做两端、农户和合作社做中间。农户和合作社干不了的,龙头企业干;农户和合作社能干的,一律交给农户和合作社干。

2023年以来,伊川县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切入点,实施了172平方公里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农田水利、农事服务、生产道路、智能控制、饲草中心、区域技能培训中心等项目建设。

按照投、融、建、运、管模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全部由北大荒托管运营,引导种植大户、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机合作社与北大荒深度合作,逐步实现农事服务本地化和职业农民本地化。

伊川片区组团集中连片的经验是:围绕规划,把项目谋细谋实,抢抓政策机遇,多渠道争取建设资金;坚持运营前置,市场化运作项目,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树牢富民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和美乡村为目标,最大程度争取群众理解、参与和支持,凝聚起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强大合力。

年谷子种植历史和上百年甘薯种植传统,突出小米、红薯两个特色产品,谋划构建富硒产业体系。

基础设施建设农户和合作社干不了,政府来干。

伊川在以吕店镇为核心的“东岭”,投资6.5亿元,建设了12万亩富硒小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以鸦岭镇为核心的“西岭”,投资5.5亿元,建设了10万亩富硒红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伊河两岸,投资3.3亿元,建设了3.8万亩富硒杂粮高标准种植示范园区。

农产品品牌建设,农户弄不成,政府来做。

“伊川小米”“岭上西薯”等区域公用品牌应势而生。

近年来,“伊川小米”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先后荣获中国农博会金奖、农洽会金奖、中国品牌农业神农奖等,并被农业农村部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一家一户请不来科学家,政府来请。

结合产业,伊川县聘请国家甘薯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马代夫、李强和国家谷子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刁现民等行业领军科学家为产业发展顾问,全面对接国内一流种质资源和栽培技术,充分运用最先进的农机、农资、农技等进行科学种田、绿色生产,培育最优质的富硒红薯、富硒小米等特色区域农产品。

科研机构无法在农家落户,政府让他们在伊川落地。

河南省内唯一的富硒农产品检测机构——省富硒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落户伊川,有效破解富硒农业发展的壁垒和瓶颈,为富硒功能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农产品全面赋能,让伊川富硒农产品在业界取得重大影响,迅速打开市场。

“伊川小米”以“厨圣点赞的千年名粟”为品牌口令,最高销售价达到每斤50元;“岭上硒薯”提前90天栽植、提前60天上市,最高零售价每斤38元。

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如今的伊川,农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农村面貌发生新变化,农民生活迈上了新起点。

伊川,绿水青山已是金山银山。(河南日报社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黄红立;通讯员:葛高远、杨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