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得益彰,美美与共——区域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的融合

发布时间:2025-04-17 09:23:2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相得益彰,美美与共——区域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的融合

美育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综合性教育方式,承担着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近年来,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坚持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尝试创建区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与地方高校美术教育深度交融的示范基地,将区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高校美术教育,以视觉艺术为研究视域,挖掘整理区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分批次、分主题进行展陈设计与场馆建设,通过展览展示、艺术活动及课程教育等形式与美育充分融合。这种可视化的呈现与教育活动极具直观性和感染力,既有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现代表现形式,又赋予地方高校美育新的时代内涵。

一、深挖区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课堂美育内涵丰富起来

绵阳及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多年来,学院立足于视觉艺术的角度,以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承为抓手,依托学校四川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和四川手工艺研究中心,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对绵阳及川西北周边地区的区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调查调研、文献分析、专家走访、图文数据采集和归类整理,足迹遍及二十余个县市。举办专题文化研讨会。出版传统文化学术专著3部。在《美术观察》《装饰》《文艺争鸣》等国家核心期刊公开发表传统文化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申报涉及区域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的部级、省级和市厅级课题30余项,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为实施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与美育融合的教育研究提供了支撑基础,极大丰富了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内容,从文化滋养、道德教化、审美提升、人格塑造、文脉赓续以及创新发展等多方面、多维度丰富了美育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凝练。

二、建设区域传统文化传承实践基地,让美育课堂延展开来

充分利用学校在地空间,统一规划设计,开展传统文化的可视化建设。在学校给予的财力物力的充分保障下,最终完成了校内4000余平方米的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空间建设。同时,依托地方优秀文化遗产资源,校地合作,建设了一批校外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并辅以工作坊、学生社团、第二课堂等平台,将区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丰富的美育实践,让美育从课堂延展出来,融入学生日常,潜移默化,贴近文化遗产,贴近社会生活、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三、实现区域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让课堂美育流转起来

(一)注重区域传统文化的课程植入,创新美育实践

结合时代需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纳入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文化双创”的素养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丰富传统文化内涵,拓展其应用场景,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譬如在素描课程教学中,指导学生以汉代陶俑和石窟雕塑切入中国传统造型形式语言研究与专题实践;在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传统文化元素,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在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中,组织学生现场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和实践案例。鼓励同学们在实践中感悟、习得并灵活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元素,承古拓今,以创新姿态对接新时代。

大足石刻《素描》课程教学

(二)注重区域传统文化的展陈教育,落实浸润美育

坚持以展促教、以展促学、以展促研、展教并重的教学改革思路,注重展示交流,以展览促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立学院展览展示中心,设专人负责制定年度展览计划,开展展事和相关管理工作。多层次、多途径开展展览展陈:首先,依托现有的较为完善的校级传统文化展示场馆,使其成为学生学习、观摩、研讨传统文化的延伸课堂,是传统文化浸润的场所。其次,利用学校美术馆常规开展毕业生作品展、课程展等展示交流活动年均10余场次,为传统文化美育价值的转换营造氛围。再次,组织师生深入校外传统文化主题场馆、民间文化遗存,通过采风、调研、写生、创作等方式,延续专业一贯坚持的以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化遗产支撑教学的专业实践路径,浸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与各级社会机构在校内外联合举办传统文化专题展览,以多元化、立体化的展陈实践,为浸润美育助力。譬如,与四川省文化馆联合举办的《四川明代壁画现状摹写展》;与广元市美术馆联合举办的《蜀道遗珍-剑阁觉苑寺壁画临摹展》等。众多的传统文化视觉艺术展览营造了浓厚的学术、艺术氛围,达成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

2025年我院在四川省文化馆举办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成果展览

(三)注重馆校协作推进区域传统文化项目制教学,链接社会美育

馆校协作,开展项目制教学与文化研究,是当下高校视觉艺术类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和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应用的有效途径。为此,我校与绵阳市博物馆、绵竹年画博物馆等十余个传统文化场馆签订校馆合作协议,引入社会美育资源和机制,开展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推进项目制教学,建成校馆共建四大课程体系:博物馆主题设计课程(品牌设计),博物馆绘本设计课程(书籍设计),博物馆IP与文创设计课程(设计方法与前沿),校外研学课程(专业见习),强强联手,推动课堂美育和社会美育的多维融合,共同构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培养有责任感、历史感、使命感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当代语境下,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构建的区域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共生体系,通过系统性构建“课程植入—实践转化—展陈传播—社会联动”四位一体的美育生态系统,不仅是传统文化基因之现代转译与教育赋能的积极探索,也是高校美育服务区域文化发展新范式的有益尝试。在题材内容、呈现方式和传承路径上有别于国内其它同等高校的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文化资源—教育转化—社会应用”的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区域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型美育体系建设的耦合路径,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美育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样本,在培根铸魂的教育使命中书写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答卷。(作者:龚浩、彭康华、杨子青、龚美迪)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