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体双驱赋能发展,激活县域教育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5-04-17 14:27:0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敖平中学以特色实践探索普通高中突围之路

四川省彭州市敖平中学,位于素有“中国川芎之都”盛名的四川彭州敖平古镇。该校起源于清代的“凤楼书院”,经历了民国时期的“彭县第三高级学堂”,并于1958年正式成立。1973年,学校增设高中部,1993年更名为四川省彭州市敖平中学。在“5·12”地震后,福建漳州伸出援手,投入八千万资金助力学校建设了全新的校园设施。敖平中学作为一所典型的县域普通高中,曾面临生源不足、资源短缺、评价体系单一等诸多挑战。然而,近年来,学校以“艺体双驱”为突破口,成功探索出一条“五育融合、特色发展”的突围之路。

一、改革背景

(一)痛点分析:直面县域教育的深层挑战

县域普通高中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职责。然而,受限于多重因素,大量县域高中正遭遇发展过程中的严峻挑战。敖平中学所面临的困难尤为突出:

1.生源基础相对薄弱,传统路径亟待突破

该校录取分数线长期居于本市较低水平,导致优秀学生资源被顶尖学校吸纳。在以分数为导向的单一评价体系中,学生陷入“低起点导致低成就”的不良循环,致使在文化高考中的竞争力明显不足。

2.资源分配严重失衡,特色教育难以落实

在县域教育中,长期以来,文化学科的投入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导致了艺术与体育领域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校外艺术与体育培训费用高昂,这无疑加剧了学生和家长在教育方面的焦虑。

3.评价体系较为单一,个性发展难以突破

以标准化考试为核心的教育评价体系,未能充分重视学生的艺术与体育潜能以及综合素养。学生的个人兴趣受到压制,特长难以转化为升学的优势,这种“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迫切需要改革。

4.区域竞争同质化,办学定位难以创新

在“七朵金花”等区域教育品牌的光环下,县域高中面临同质化的竞争困境。由于缺乏差异化特色,学校的品牌价值与社会影响力持续减弱。

面对这些挑战,敖平中学深刻认识到:县域教育要突围,必须跳出“千校一面”的窠臼,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确保政策落地有根,区域发展有魂,学生成长有光。

(二)破局思路:以“三个精准”重构县域教育生态

在深入调研与反复论证后,敖平中学确立了“三个精准”的改革方向:

1.精准对接国家战略

紧密围绕“体教融合”这一国家重大政策方针,深化体育与教育的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并实践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特色教育发展之路。

2.精准服务区域需求

基于彭州教育的实际情况,针对区域艺术与体育特色教育的不足,敖平中学致力于打造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教育模式,以推动区域教育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

3.精准赋能学生发展

高度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积极构建多样化成长路径,充分满足艺术与体育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助力学生实现多元化成才目标。

三、核心策略: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模式

鉴于此,敖平中学以“艺体特色”为杠杆,推动学校教育生态的革新,成功构建了“三位一体”育人模式。该模式以“德艺修身、文化提质、竞技扬长”为核心理念,构筑了“文化高考、艺体高考、高水平竞赛”三维育人路径,打造了文化、训练、发展、活动、评价五大支撑体系。通过这一模式的实施,有利于实现育人目标的融合共生,助力学生多元化成长,推动学校品牌升级。

四、实施举措:系统工程的精耕细作

(一)构建文专课程体系

1.三大课程为基

(1)构建特色文化学科课程体系。一方面,依托七中网校资源,共同建设智慧课堂,持续探索新高考模式,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针对艺术和体育类学生,实施分层教学策略。制定分层教学方案,编撰校本课程和导学案,加强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畅通升学路径。总体而言,通过“资源协同+精准分层”双轨并进,有效解决艺术和体育类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

(2)构建艺体专业课程体系。着力推进多元社团建设,充分考虑学生文化学习实际,兼顾学生及家长的意愿,精心策划并开设体育、音乐、美术等六大类社团,全面覆盖学生兴趣爱好领域。同时,编制《柔道项目教学指南》、《风筝项目教学指南》、《跳绳项目教学指南》、《特色课程腰鼓》、《特色课程太极》、《武术项目教学指南》、《足球项目教学指南》等系列专业课程教材,以规范课程内容,确保教学质量。

(3)构建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打造主题班会、劳动教育、心理健康、生涯规划“四维德育课程”,构建“核心价值观、多元成才观、综合实践观、个性发展观、多维评价观”五个核心观念,坚持德育融合育人模式,将品德塑造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之融入课堂、社团活动、竞赛等多样化场景,系统性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双师教学为翼

(1)成都七中网班双师教学。针对参加文化高考的学生,学校充分利用成都七中的优质教育资源,整合成都七中与敖中的精英教师团队,全面加强和推进学生的基础课程学习,旨在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助力学子们取得卓越成绩。

(2)艺体学生文专双师指导。针对艺术体育类高考学生,文化课教师积极投身于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探索实践,致力于将艺术体育元素与文化课程教学有机融合。专业课教师严格按照高考要求,强化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同时,部分专业课程通过邀请校外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构建专业训练体系

构建协同培养机制,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包括专业教师与社会资源),确保训练的专业化水平。

1.体育专业训练:各级教练需周密安排,确保每周至少3至4节专业训练课程,直至专业考试结束。

2.美术专业训练:在日常教学中,以文化课学习为主导,充分保证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同时,组织学生每周进行2至3次美术基础训练,通过素描、色彩、速写等基础课程,加强学生的绘画基本功,培育其艺术感知与表现力。自高二暑假起至12月,学校将邀请校外专业教师与本校教师共同开展专业集训。集训期间,课程安排更为密集和全面,内容涵盖各类绘画技巧的深入训练、艺考相关知识及应试技巧等,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助其在艺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3.播编表等专业训练:自高二起,每周进行基础训练,学生可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前往校外机构接受培训,或参与学校引进教师的专业培训,直至考试结束后回归原班级继续进行文化课学习。

(三)构建人才发展体系

1.规范特长生选拔机制

依据彭州市教育局的相关规定,敖平中学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通过艺体特长生专业测试,每年招收艺术生和体育生各40名,为艺体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2.实施精英培养计划

学校以柔道项目为龙头,组建高水平运动队;以音体美为特长方向,选拔并培养多元化的优秀人才。在此基础上,组建彭州市高水平田径和排球运动预备队,成立高水平运动队。此外,学校还积极选拔优秀学生赴高校参加集训,以进一步提升其专业素养。

(四)搭建活动平台体系

1.拓展合作平台,融通资源

一是强化横向联动。积极与省内外学校艺术体育领域开展共建活动,例如与成都铁中、重庆长寿一中等名校建立结对关系,深化交流合作,共同促进艺术体育教育水平的提升。

二是推进纵向贯通。与四川大学、西南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四川美院、景德镇陶瓷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成为其教学实践基地和优质生源基地,实现从“小学—中学—高校”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促进社会协同。积极参与“蔡崇信以体树人基金校长计划”,构建交流平台,积累实践经验,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2.搭建全域平台,以赛促学

(1)精心组织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学校坚持每年举办一次规模宏大的综合性田径运动会和富有创意的学生趣味运动会。每学期均有序开展足球、排球、篮球班级联赛,以及乒乓球、羽毛球个人挑战赛。在传统节日之际,积极策划并开展主题文艺汇演,例如元旦文艺汇演、五四合唱比赛等。同时,本校还定期举办经典诵读比赛、学生书法绘画摄影比赛,以及邀请艺术家进校园开展交流讲座活动,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2)主动承担各级文化艺术体育赛事。本校积极主动承办彭州市“牡丹杯”中小学生三大球联赛(决赛)、成都市级风筝比赛、彭州市中小学生艺术节等重要赛事,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和竞技水平的广阔平台,充分展现青少年的风采和活力。

(五)健全多元评价体系

敖平中学秉承以评价促进建设、以评价促进学习、以评价促进教学的方针,持续完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分类评价体系,构建了学生“五育融合”评价指标,将艺体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此种评价变革犹如指挥棒,引领教师从“育分”转变为“育人”,学生从“被动应试”走向“主动发展”。

四、实施成效:县域教育生态的蝶变新生

经过五年探索,敖平中学实现从“薄弱校”到“特色校”的跨越式发展。

(一)学生成长:从“单一赛道”到“多元成才”

在艺术与体育双轮驱动的有力支持下,学生的成长路径实现了从传统的以高考为主的“单一赛道”向“艺体扬长、竞技培养”的多元化成才路径的飞跃。

1.健康水平方面: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显著提升至60%,肥胖率、近视率有了明显的下降;

2.艺体生态建设方面:学生普遍掌握了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门艺术特长,实现了“人人有特长”的教育目标。

3.竞技成绩方面:学校在省市体育赛事中荣获49个奖项,在省市艺术比赛中斩获19项荣誉。特别是原创舞蹈作品《芳华绽放》成功入选四川省中小学生第十一届艺术展演,并荣获一等奖。

4.升学途径方面:2024年,学校本科上线人数再创新高,达到270人,其中艺体类双上线人数达到146人,体育专业最高分达到99分,美术专业最高分达到287分,位居全省第七名。

(二)教师发展:从“经验型”到“专业型”

在艺术与体育双轮驱动的教育实践中,学校艺术与体育教师队伍实现了从“经验型”向“专业型”的历史性转变。他们屡获殊荣,荣获省市级各类技能大赛一等奖共计27项;5名教师光荣入选省市名师工作室,积极出版专著3部,其中1名教师荣获国家级裁判资质;他们勇于担当,承担省级课题2项、成都市级课题2项,以及彭州市级课题28项,形成了以“名师引领、团队共进”为核心的教研生态。

(三)学校跨越:从“边缘校”到“示范校”

在艺术与体育双轮驱动的有力推动下,敖平中学成功实现了从“边缘校”到“示范校”的华丽转变。

1.硬件设施全面升级

学校新建了艺术与体育中心,配备了柔道馆、形体室等专业场馆,并投入专项资金购置了先进设备,为艺术与体育教学和训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以特色定位实现错位发展,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四川省阳光体育示范学校”“四川省青少年柔道训练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成为彭州教育“七朵金花”中不可或缺的特色名片。

(四)区域辐射:从“孤岛办学”到“协同共进”

依托艺术与体育双轮驱动,学校区域影响力不断攀升。积极与阿坝州黑水中学、凉山州盐源县民族中学等教育薄弱学校建立帮扶对子,通过资源共享、师资共培、教学共研等措施,有效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五、点滴经验:县域教育突围的实践启示

回顾敖平中学的实践和探索历程,对于县域普通高中有以下四点启示:

(一)精准定位乃发展之基

县域教育必须立足实际,以差异化策略应对同质化挑战。敖平中学的选择是:以艺体特色为杠杆,推动学校全面转型。

(二)文专平衡乃发展之要

文化课是底线,特色化是方向。敖平中学坚持“文化夯实基础,艺体彰显特色”,通过动态调整课程结构,实现两者有机结合。

(三)资源联动乃发展之需

敖平中学打破校际界限,积极构建“高校—中学—社会”资源链条,打造多方协同机制,整合各方优质教育资源。首先,与西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对接;其次,建立学校教师成长共同体,促进跨学科合作;再次,联合地方政府、企业、公益组织,引入蔡崇信基金会等社会力量。

(四)评价创新乃发展之源

敖平中学以评价改革推动育人方式革新: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将艺体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充分发挥评价激励作用,激发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结语:让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本质

教育事业绝非简单模仿工业流水线作业,而需如农业般精心耕耘与培育。敖平中学的实践经验充分证明:县域教育事业应立足于本土实际,深挖地方特色,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之路,积极应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时代挑战。

展望未来,敖平中学将继续深化“艺体双驱”教育改革,积极探索“五育融合”的县域教育实践模式,致力于让更多农村学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使学校成为照亮孩子未来的灯塔。(四川省彭州市敖平中学:王从碧、徐娟)

查看网址